10月12日下午,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范維澄教授在北京科技大學為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師生作了一場題為“公共安全科技發展的思考”的精彩報告,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黨委書記金龍哲教授擔任本次講座的主持人。
范維澄院士多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及省部級科技成果獎,曾擔任科技部973火災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火災重大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和重點基金、科技部科技奧運專項中奧運場館防火等項目負責人。面向國家公共安全重大需求和世界公共安全科技前沿趨勢,他提出了在清華大學構建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以及申請公共災害防治國家實驗室的整體構思和建設方案。
范維澄院士在報告中強調了公共安全的重要性,從公共安全的主要內容、公共安全的三角形模型體系及事故總體預案的制定三個方面具體介紹了有關公共安全的知識,并以美國卡特里娜颶風登陸模型圖及一系列模型圖展示了科技在公共安全研究領域的重要應用,使同學們認識到科技進步與公共安全建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針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范維澄一一予以解答。他精彩的講座贏得了同學們的陣陣掌聲。報告會為切實提升學生對公共安全的認識、拓展課堂教學廣度及深度,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人物簡介:
范維澄,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長,住建部城市建設防災減災專家委員會主任,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委員,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榮譽顧問
延伸閱讀:
范維澄:構建公共安全科技三維體系
范維澄作題為《關于公共安全科技的思考》的報告 (張秀峰 攝)
在2011年9月21日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科協年會開幕式大會報告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長范維澄說:“人們通過對突發事件和承載載體的研究,確定應急管理的研究目標,加強防護,從而實現有效地防護和科技減災。”范維澄院士以《關于公共安全科技的思考》為題在開幕式上作了大會報告。他在報告中介紹說,經過多年實踐和總結,公共安全科技界提出了公共安全體系的“三角形”模型,三個邊分別是突發事件、承載載體和應急管理。突發事件、承載載體和應急管理這種三維體系構成公共安全科技的整體。
目前我國公共安全涉及到四個大的方面:一是自然災害,我們見到聽到的地震、臺風、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災。二是事故災難,環境生態的災難,安全生產在各個領域的事故。三是公共衛生事件,包括食品安全,群體不明原因的疾病,包括和人類密切相關的動物的一些疾病,像瘋牛病、禽流感。四是社會安全事件,既包括了刑事案件,恐怖襲擊,也包括了大規模的群體事件和經濟安全事件。
范維澄院士指出,公共安全體系的“三角形”模型里面分布著災害要素,災害要素表現形式為物質、能量、信息。比如危化品的泄漏,它的災害要素的類型是物質,對于地震來講,災害要素的類型是能量,對于火災,燃燒釋放的熱能屬于能量的性質,火災經過化學反應以后生成的有毒有害,是物質形式,有可能導致社會恐慌和群體事件的謠言,災害要素的形式就是信息。除了研究災害要素的表現形式之外,還要看災害要素達到了一定的臨界值或者有突發因素的時候,它可能變成突發事件。
他解釋說,如果用一段文字來概括,公共安全的三角形模式可以這樣表述。研究突發事件的孕育、發生、發展到突變的演化規律,及其產生的能量、物質和信息等風險作用的類型、強度及其隨時間和空間的變化。對于承載載體,要對承載體在突發事件作用下和自身演化過程中的狀態進行量化。同時,各類型承載載體也像人一樣,有一個老化的過程,如果城市化發展到老齡的過程,有很多基礎設施處于臨界破壞的狀態,即使沒有突發事件的作用,承載載體在自身演化過程中也可能發生破壞,從而導致突發事件的發生。所以在這里要研究這樣一些承載載體的狀態和變化,研究可能產生的本體或者是功能的破壞,及其可能發生的次生和衍生事件。
加強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緊系民生是國家緊迫和重大的戰略需求,是政府部門企業與科教工作者共同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管理與社會人文科學的結合,是世界各國做好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的共同趨勢。公共安全科技蘊含深刻而復雜的科學技術內涵,具有長期的生命力,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范維澄院士在報告中介紹,我國一直高度重視公共安全科技,“十一五”期間,在科技部科技支撐計劃的支持下,研究了國家信息平臺關鍵技術,其中一部分包含了對于不同類型突發事件發展的預測,關于森林火災蔓延的態勢分析,把可燃物的類型、氣象要素、地形要素作為輸入條件,經過計算機模擬,能夠得到火蔓延的速度和火燒的強度,隨時間和空間的變化。這樣一些基本的數據,對于森警部隊破火無疑可以起到輔助的作用。
不過,范維澄院士強調,作為政府來應對突發事件,僅有個別模型是不夠的,還需要進行全系統、全流程和全體系的綜合集成,在這樣一個系統當中,要充分借鑒歷史上如何處置類似突發試件的經驗和教訓,及時掌握當前態勢,預測災害發展的態勢和可能帶來的災害性的后果,采取了應急措施之后會帶來什么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