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廣州將形成“一個都會區、兩個新城、三個副中心”的新城市格局,整個行政區域將劃分成2 5個功能組團,各組團集中建設,就近布局居住和就業,將中心城區占全市交通出行量比例從現狀5 6 %降低到39 %。這是昨日新公布的城市功能布局規劃提出的未來發展目標。
由單一中心變成多中心
這份由市規劃局正式發布的文件說,上述“123”戰略具體內容為:一個都會區包括越秀區、荔灣區、海珠區、天河區、黃埔區、白云區南部、蘿崗區的南部地區和沙灣水道以北地區;兩個新城是南沙濱海新城,包括南沙區和番禺區在沙灣水道以南地區;東部山水新城,包括蘿崗區的北部地區和增城市的中新鎮、朱村街道;三個副中心則是指花都副中心、增城副中心、從化副中心。
在“123”總體框架基礎上,劃分25個功能組團。各組團集中建設,就近布局居住和就業,減少交通出行,實現緊湊集約、低碳高效的發展。
和過去的城市格局相比,這一新規劃的亮點在于將目前單一中心格局轉變成多中心組團格局。而且,新格局中廣州主城區從過去的環城高速以內區域,擴展至包括蘿崗南部和番禺沙灣水道以北地區。
新城區和副中心承接480萬人口
規劃顯示,都會區、新城區和副中心將錯位發展。其中都會區將聚集現代服務功能,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實現人口、交通、制造業、低端服務業向外圍城區疏解,鼓勵引導中心城區教育、醫療、文化和體育等各類優質資源向兩個新城區、三個副中心覆蓋延伸。兩個新城區主要承擔交通樞紐、大宗物流、重型制造業以及會展、研發、教育、醫療等專項高端服務職能,同時完善人居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成為都會區功能、人口疏解的主要承載區,承接新增長的230萬人口。三個副中心,以自然生態保護為本底,作為城鄉統籌的主要載體,相應完善公共服務配套,促進農村地區城市化。承接新增長的250萬人口。
配套交通方便,都會區將規劃新增10條通道,疏解中心城區的穿城交通,向北規劃新增和改造8條通道,加強都會區與花都副中心、從化副中心的聯系,向東規劃新增和改造8條通道,加強與東部山水新城、增城副中心的聯系;向南規劃新增和改造5條通道,加強與南沙濱海新城的聯系。各新城與副中心之間也規劃新增和改造12條通道,使得中心城區占全市交通出行量比例從現狀56%降低到39%。
市域面積69%劃禁建區和限建區
生態保護方面,規劃將市域面積69%劃入禁建區和限建區,同時劃定基本生態控制線,保護5140平方公里的非建設用地。重點保護20 .39平方公里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46片、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以及各級文物保護單位。通過構建三縱三橫、寬度300-1000米、長度約1000公里的生態廊道體系,限定一個都會區、兩個新城區和三個副中心的增長邊界,防止城市無序蔓延,構筑城市生態安全格局。同時,完善城市綠地系統、綠道網建設,提升人居環境質量。
打造百座嶺南特色現代建筑
規劃最后提出,堅持中西合璧、崇尚自然、以人為本的嶺南建筑風格,打造百座嶺南特色現代建筑精品和一批嶺南風貌展示區。以“三舊”改造為重點,合理提高軌道交通站點周邊的開發強度,綜合開發地下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