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中國將進入后土地經濟時代,傳統的由政府強制推進的粗放“土地城市化”戰略必須得到調整和糾正,如果政府在城市化道路上的激進情緒得不到有效控制,很可能會給全社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中國三十年的城市化進程,始終沒有走出試點的陳舊模式,從沿海到內地,從一線城市到三四線城市,從城市經營到城市建設,從城市定位到產業選擇,基本都在是跟風、山寨和模仿。這種跟風就是,不結合本地的實際,不辨別好壞,從摩天大樓到高架橋,從新區建設到城中村改造,好的也學,壞的也學,最終迷失了自己,走向了錯誤的發展道路。
隨著土地財政的日益難以為繼,我們將要進入后土地經濟時代。在后土地經濟時代要摒棄一刀切的城市化模式,拒絕一刀切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因地制宜,自然選擇最適合本地自然、資源和環境的發展模式。
近日,筆者到山東濟寧的南陽古鎮考察,眼睜睜地看著一個個村落、一條條街道被錯誤的決策摧毀,再建設起不倫不類的新古鎮,不免痛心疾首。囿于眼界和學識,當地官員想當然地仿照常規的城市化模式,拆毀老舊的村莊,蕩平庭院式的房屋,把農民集中在一起洗腳上樓。在他們看來,農民變市民,鄉村變城市,就是城市化,就是從落后走向現代。因此,他們大片拆除村莊、老舊宅子,希望為開發商和投資商掃除發展的障礙,然而,開發商投資商并沒有如政府所愿前來投資建設,運河兩岸只留下大片被拆除的房屋廢墟,猶如剛剛經歷過戰火摧毀,村民也失去了世代居住的院落宅子,被強迫住進了千樓一面的“農民新村”。這樣的農民新村在神州大地上隨處可見,千篇一律,毫無生命力,與當地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毫無關系。
看到此情此景,心中不免嘆息,不斷地追問和思考:在中國,什么才是好的城市化模式?
南陽古鎮是典型的封閉式內生經濟,四面環水,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明清水運興盛之時,南陽也曾是繁華的商埠。“漁船、酒船、商船,往來相接,群聚檐檣林立如街市”。北來運大豆、羊皮、煤炭的船只,南來載糖、紙、竹器、絲綢、煤油的船只,都在這里停泊,一時號稱“小蘇州”。在繁盛時,南陽鎮曾有皇宮所、皇糧殿、二爺廟、火神廟、魁星樓、文公祠、禹廟、楊家牌坊、不沾地旗桿等30多處名勝古跡。清政府曾在此設守備及管河主簿,乾隆下江南時,也曾在鎮上大戶人家居住,現在仍保留其駐足的宅子。
隨著水運的沒落,南陽鎮的衰敗也不可避免,但是仍然保留著水鄉的特色。80多個村莊星星點點的散落在15萬畝湖面上,或以蓮荷相接,或以葦田相連,或以明水相通,出鎮下村,走親訪友,都依靠船只出行,船只是如同小汽車一般重要的交通工具和生活器具。幾乎每個南陽鎮的居民,都熟悉水性、精于劃船捕撈。除了常規的生活用品之外,小鎮上交易最多的東西便是魚蝦、螃蟹、蓮子、蓮藕之類的水產,老實本分的居民,便是依托湖里出產的東西為生,稍有野心的居民,便購置大貨船,來往于京杭大運河,運些砂石或特產謀生。
南陽城市化的步伐仍在按部就班地繼續,人口在增多,城鎮的面積在擴大。如今鎮上有居民15000余人,面積3.5平方公里。這里的人們,無論是生活方式,還是謀生的依靠,都離不開這片水域,如果不是鎮政府要自以為是地發展旅游,南陽鎮的人們仍然可以愜意地以水為生,而現在,他們不得不居住在格子間一樣的農民新村中,失去可以晾曬魚蝦的院落,失去制作漁網漁船的場地,失去前店后坊的小商業業態……過著一種與原有的生活方式迥異的城市生活。實際上,從經濟發展程度、到心理的適應過程,再到生活方式的轉變,對當地居民而言都太過突然。
可悲的是,南陽不過是中國城市化的一個縮影。中國正在以發展的名義,大肆地摧毀著城市和鄉村。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化進程一直保持高速發展。從1949年初的10.6%,到1978年的18.9%,及至2011年的51.27%,我國城市化率幾乎以每年一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城市總數增加至655個,我們用30年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的城市化歷程,這些光鮮的城市化數字背后卻是眾多城市和鄉村的悲鳴。
一些城市甚至在不斷經歷拆了建、建了拆的輪回。西安、大同等眾多歷史名城,在無情地毀掉自己的古代城市遺產很多年后,突然反悔,又再一次毀掉自己積累了幾十年的近現代城市遺產和人居社區,重新用現代材料,修建仿古城市,原本尺度宜人的街巷、院落在推土機的轟鳴下支離破碎。
不僅如此,快速的城市化也摧毀了農村的社會生活結構、鄰里關系和就業基礎。留守老人、婦女和兒童數量持續增長,六成以上農村成空心村……經濟發展的成就似乎正在不斷被“大干快上”的城市化引發的惡果所抵消。
由政府主導、以拆遷改造為標志的快速城市化完全攪亂了市場發展的節奏,使得城市處于一個無序的發展狀態中,整個社會階層處于一種動蕩不穩定的狀態中。實際上,城市化的發展從來都不是一個政府乃至個人就能主觀決定的,城市化是一個社會經濟演進的過程,而不是像大多數經濟學家想象的那樣,是一個可以追求、可以被塑造的結果。
從城市化的演進過程來看,一定要伴隨著人口、產業、資源,知識的集中和變遷,這是一個系統的工程,缺一不可。類似于南陽的強制城市化過程,不過是對原有的經濟生態、社會生態和環境生態的破壞和摧毀,這樣的行為只能帶來城市經濟的倒退。
討論至此,答案似乎很明了,自然而然本土化的城市化模式,才是好的城市化模式!未來中國將進入后土地經濟時代,傳統的由政府強制推進的粗放“土地城市化”戰略必須得到調整和糾正,如果政府在城市化道路上的激進情緒得不到有效控制,很可能會給全社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作者系安邦咨詢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