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日前正式批復中原經濟區規劃。我國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選擇城鎮化是必由之路,其間涉及的階段目標、利益協調、政策制定實施和保障必然千頭萬緒,這要求在頂層制度設計上認真準備且留足空間。結合我國實際發展狀況和國外的優秀經驗,應走一條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新型城鎮化路線,并盡快在具體的幾個區域展開有效探索。
我國城鎮化率已達50%,開啟了城市群發展模式的關鍵節點。發達國家歷史經驗表明,城鎮化率達50%時,普遍會出現城市群的特征。例如日本城鎮化率在50-70%的階段,城市化進程主要由三大城市群驅動。由于巨大的集聚經濟效益,城市群往往是一國經濟的重要增長極。我國城市群初具規模,形成了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密集型城市群,是我國經濟的重要增長極,2011年三大城市群創造了全國四成左右GDP。但總體而言,我國城市群發展處于起步階段,仍有較大空間。
城鄉二元結構是我國最大的國情,城鎮化路線必須統籌城鄉發展城市群。2011年,我國常住農村人口占比48.7%,農村戶籍人口比重高達65%,大量農村人口需要轉移。大城市的容納能力相對有限,農村人口轉移或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主。
中小城市和城鎮的發展不能與大城市脫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經驗表明,北上廣深等核心城市周邊的中小城鎮發展較快。因此,破解城鄉二元結構需要依托核心城市,以大帶小,進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梯度建設。
未來城鎮化的重點是人口的城鎮化,但也離不開土地的城鎮化。由于土地資源稀缺且有嚴格的18億畝耕地紅線,城鎮化發展需要集約、節約利用建設用地。2010年,深圳單位土地GDP產出為4.77億元/平方公里,遠低于新加坡、香港的18.4億元/平方公里和14.3億元/平方公里,節約土地的空間較大。
提升單位土地產出離不開產業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城市群的核心邏輯是集聚效應下的協同發展,要按照比較優勢,科學規劃城市群內大中小城市功能定位和產業布局,力爭做到城市群整體產業布局合理,社會功能完善。大城市的比較優勢是現代服務業,要充分發揮核心城市的輻射作用,帶動中小城鎮發展服務大城市的制造業和農業加工業,連接大城市和農村。
產業布局合理需要建立要素和產品流動無礙的一體化市場,包括公路、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一體化。同時,社會功能趨于完善并非完全自給自足,需要借助于智能醫療等現代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