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誰不想敢于消費、主動消費?可是,要消費得有消費實力啊,就算有了這個消費實力,如果還要為教育、養老、住房、醫療“惶恐”擔憂,那人們的消費魄力,也就沒那么大了。這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此前公布數據顯示,中國國民儲蓄率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90年代初居民儲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5%以上,到2005年中國儲蓄率更是高達51%,而全球平均儲蓄率僅為19.7%。2009年我國居民儲蓄余額已經突破了18萬億元,儲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人均儲蓄超過1萬元。
國民儲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這個“第一”著實很無奈。存了很多錢卻不敢花,為啥?
筆者不禁想到了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崔永元的感慨之說。他當時在人民網做訪談節目時說,自己現在的工資單上每月是8000多元,再加上其他收入,每月過萬甚至更多都沒有問題,但卻經常感覺“錢不夠花”。談到為什么人們總是感覺自己不幸福的問題,崔永元指出,如果看收入數字,收入肯定是比以前高了,但為什么大家并不覺得自己掙的更多了?這是因為我們掙錢的增長幅度趕不上物價的增長,“所以很難在錢這方面找到幸福感。”
收入增長幅度趕不上物價的增長,當然是一個原因,但最關鍵的因素,無疑是作為社會“減壓閥”的社會保障體系的“保護力”還遠遠不夠,導致“很多人儲蓄的目的是為了應對未來不時之需”——教育、住房、醫療、養老、等系統性、結構性問題,嚴重壓抑了國人的花錢欲望、消費意愿,影響了我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孩子要讀書,讀好學校,難道不要存錢嗎?房價“高高在上”,要付首付、按揭,難道不要存錢?看病貴,萬一生個大病,難道不要存錢?養老更不用說了,難道不要存錢?不敢花錢,也是迫不得已!
同時,收入分配差距的現實問題,也使一部分國人為了使生活得以保障而寧愿選擇儲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號角已經嘹亮地吹響。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著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過程無疑是一個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過程,只有讓更多的發展成果更公平惠及百姓,使社會保障體系更加牢固,使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公平正義,人們的現實擔憂才能逐步減輕。
而在這期間,更應體現“國富民強”的社會道義。前幾天有報道稱,財政部財科所一位研究員分析,今年的全國財政收入完成情況不成問題,關鍵看能超收多少,他估計“會在9000億左右”。在國家財政收入不斷增長、超收的背景下,國家對民生的財政投入,理由不斷“壯大”,使教育、住房、醫療、養老等的民生壓力不再“山大”,而惟有系統地解決了這些民生后顧之憂,國人敢于消費、主動消費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