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以來,北京、上海、廣州等多地的二手房成交量明顯增長。對此,有分析認為國家試點推行公開官員個人財產及住宅信息,以致擁有多套房產的部分官員急于脫手名下房產。據調查,確實出現多地政府機構人員放盤出售的現象。(華商報,12月23日)
二手房交易不是啥新鮮事兒,官員進行二手房交易也算正常,但是官員著急忙慌拋售房產就很難讓人不起疑心了。可以說,官員著急拋售的房產應該不是其唯一的“安身之所”,由此可以想象那些拋售房產的官員,手中不止一套房產。不論是直接拋售獲得現金,還是用于抵押獲得貸款,官員們將“存量”房產拋售的情形已經是事實,由此使得這個寒冬因為二手房交易量猛增而格外引人注目。
官員急著拋售房產,原因所在多有,或者緣于有地區試點官員財產公開涉及到房產,或者出于對當下房地產市場的前景無法預期,不論何種原因,多余的房產留在手中,總是一塊燙手的熱山芋,賣掉后可以免了許多不必要的擔心乃至“麻煩”,換成真金白銀在手里也放心。這或許是大多數公務人員著急出售房產的共同心理。
面對官員拋售手中的房產,有的甚至好幾套,人們不禁會問:他們哪來的這么多套房產?這些房產來源清白嗎?是不是“灰色財產”甚至“黑色財產”?尤其是公眾對官員財產公開制度呼聲日漸高漲的時候,官員著急拋售房產,而且遮遮掩掩怕人知曉,難免會令人產生“漂白不當收益”的猜測。
住有所居是所有人的夢想,然而居高不下的房價讓這個夢想離地面越來越高。雖說國家對于房地產市場進行了宏觀調控,但短期內期待房價下降顯然“很傻很天真”,房價增速慢一點大家就已經很滿意了。當“房奴”還在為還清房貸天天殫精竭慮時,當草根屌絲對居高不下的房價“望房興嘆”時,公務人員著急拋售手中的房產,顯然是對公眾心理的一記猛擊,無疑會將本就明顯的社會心理落差拉得更大,讓公眾本就不平衡的心態更加不堪。
不止如此。有著“金飯碗”美譽的公務員職位之所以讓“公考熱”一浪高過一浪,不僅僅在于其薪資較高,工作穩定,還在于公務員具有優于社會其他行業的各種隱性福利待遇,更別說有些人還能獲得“額外收益”了。一邊是民眾對高房價叫苦連天,另一半是某些公務員忙著拋售房產賺取真金白銀,社會公共心理可想而知。民眾的心理落差,不僅僅是“眼紅”和“仇富”等心理作用的結果,更大程度上是對公平正義離人們期望有落差的一種心理不平衡。先哲早就說過“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而官員拋售房產讓這句話有了更加鮮明的注腳。
一定程度上講,房產與腐敗有著不可割裂的聯系。從媒體披露的貪腐案例來看,房產是許多落馬官員“腐敗清單”上的重要一筆,甚至有些官員腐敗案發就是房產“惹的禍”。由此看來,非法房產可算不法官員自己埋在身邊的“隱形炸彈”,稍不留神哪一天就會爆炸。即便房產不是“貪污受賄”所得,或許也是得益于建立在侵蝕公共利益基礎上色“體制內福利”,放在手里總是感覺有些不安全,不如趕快“漂白洗底”。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官員急著拋售房產似乎顯得合情合理。由此看來,近期有學者提出“有條件部分赦免腐敗分子以換取他們對深水區改革的支持”之觀點何以令眾生嘩然了。
雖然不能單憑官員拋售房產就一口咬定他們“有問題”,但既然官員拋售房產成為風潮,相關部門就不能裝作看不見,查一查這些急著拋售房產的官員,是不是像他們的“莊嚴承諾”一樣表里如一。十八大吹響了反腐倡廉的新號角,民眾對于“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期待很高。積極回應公眾對風清氣正的殷切期望,在“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基礎上健全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不斷凝聚官民雙方的力量形成合力,讓社會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民眾,不僅是民眾之福,更是國家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