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三级色|麻豆激情在线|久久一级精品视频|天天躁日日躁性色aⅴ电影|美女热舞19禁深夜福利视频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5年07月19日
星期六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河南探索就近城鎮化:農民帶著土地變市民(圖文)
時間:2012-12-26 10:33:34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羅輝 郭久輝 

圖為河南省魯山縣堯山鎮東竹園農村社區,依山傍水,環境優雅。  記者 王頌 攝

圖為河南省魯山縣堯山鎮東竹園農村社區,依山傍水,環境優雅。記者王頌 攝

  “老三權”加上“新三權”在家門口城鎮化

  新型農村社區把農民變為“帶土地的市民”

    “經常有人來參觀時問‘你家的農具、拖拉機放在哪?養雞、養豬在哪?’其實,俺已經不需要大農具了,都賣了,養畜禽的專業戶有養殖專區,不需要一家一戶養了。”新鄉縣古固寨鎮后辛莊村農民劉國印對《經濟參考吧》記者說。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河南省新鄉市,是最早開始探索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地方。像劉國印這樣住在新型農村社區的農民,雖然還是農村戶口,擁有承包田,但是,大多已經不再務農,成為“帶土地的市民”。

  河南省長垣縣委書記薄學斌分析認為,入住新型農村社區后,農民生產生活范圍擴大了,權利增加了,過去的“老三權”,即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資產收益權還依然享有;現在多數居民把承包土地流轉出去,自己重新擇業,又有了“新三權”,即社會保障權、自由遷徙權和自由擇業權。農民對“老三權”與“新三權”的取舍深刻影響著未來農村社會的格局和走向。

  農民變身“帶土地的市民”

  農業大省河南,積極探索“農民就近城鎮化”為特征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以避免傳統城鎮化所產生的“城市病”和“農村病”。全省已有300多個基礎設施齊備,公共服務功能完善的新型農村社區建成入住,2000多個正在建設中,由此,大批中原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正悄然改變。

  新鄉縣古固寨鎮后辛莊村農民劉國印2010年舉家搬進了多個村莊合并的“祥和社區”。他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全家10畝地,原來孩子們都外出打小工,一年綜合收入不足3萬元。搬進社區后,孩子們都回鄉進入縣產業集聚區企業工作,收入提高了也穩定了,還省了在外租房、消費和來往路費,10畝耕地全部流轉給農業合作社,每畝地年租金1000元,老兩口給合作社打工還有工資。目前,全家年收入近8萬元。

  新鄉市調查顯示,目前入住新型社區的11萬農戶,從事二、三產業比重由入住前的49%提高到入住后的79%。滑縣對入住錦和新城的居民中36699名勞動力就業狀況統計表明,41.2%在產業集聚區工業企業工作,23.3%從事建筑業、運輸業,13.5%從事商場、餐館等服務業,11.7%外出務工,只有8%在高效農業園區務農。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能全面鋪開,緣于強大的產業支撐。”河南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裴志揚介紹,河南近年來承接產業轉移,全省崛起180個產業集聚區,全省146個縣(市),每個縣(市)至少有一個產業集聚區,吸納就業能力大大增強,從2011年起,留在河南省內、在家門口就業的農村勞動力達1360萬,首次超過出省務工人數260萬。

  “三化”協調激活農區發展

  有專家學者總結,河南正在探索的新型城鎮化之路有“三新”,新在確保了“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新在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發展,新在充分保障農民利益。

  河南省滑縣聚集33個村莊建起的錦和新城,目前已有來自周邊33個村的1.3萬多農戶、3萬多口人入住。記者了解到,這33個村莊原來占地9500多畝,合并后的錦和新城僅占地3920畝,節約出宅基地5575畝,騰出的地,有一半整理復墾,另一半改為二、三產業建設用地。

  滑縣縣委書記李若鵬介紹,滑縣是糧食大縣,也是國家級扶貧重點縣。既要發展二、三產業讓群眾富起來,又要確保耕地不減糧食不減,土地成了無法逾越的坎;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統籌“三化”協調發展的一步“活棋”,既改善了農民的生活品質,又為二、三產業的發展騰出了空間。

  據河南省國土部門統計,到2011年底,河南省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實施村莊拆舊復墾24.6萬畝,涉及788個村,共節約出建設用地12.78萬畝,總體節地率超過50%。

  “發展城鎮化、工業化不擠占耕地,農村宅基地大有潛力和空間。”河南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文茂林介紹,河南4.7萬個村莊總面積占全省城鄉居民住宅用地和工礦用地總面積的3/4。目前農村實際人均住宅建設用地約248平方米,按照國家確定的人均150平方米的標準,河南通過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規范宅基地使用,可騰出900多萬畝建設用地的空間。

  農民期盼“家門口的城鎮化”

  正在清掃自家小院的農婦齊希字告訴記者:“住到新社區里,跟城里人沒啥區別了。出門都是平坦坦的路,下雨天再也不用踩泥了。水、電、天然氣、有線電視樣樣齊備,看病、上學、購物都不用出小區。吃罷晚飯,婦女們在廣場跳舞做操,可美了!”滑縣錦和新城只是河南新型農村社區的一個縮影。

  據2011年底統計數據,河南省城鎮化率僅為40.06%,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加快城鎮化是發展的必由之路。

  河南省委常委、鄭州市委書記吳天君認為,傳統的城鎮化,走的是城鎮建設擴容的路子,實踐已表明,城市擴容式發展易產生“城市病”和“農村病”。一方面大量農民進城務工形成“城市病”,多數進城的農民工沒有足夠的財力真正融入城市,而在城市周邊或城中村集聚,使這些區域承載量急劇上升,環境惡化、資源緊張、社會管理難度加大;另一方面,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很多村莊成為“993861(老人、婦女和兒童)”的留守地,農村土地撂荒、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農村病”越來越突出。

  調查發現,大量“飄”在城里的農民迫切期望在“家門口”就業,能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而這些接受了城市文明洗禮的農民工,渴望家鄉也有與城市一樣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

  2011年起,河南省總結各地經驗,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納入城鎮化范疇,把新型農村社區作為城鎮公共服務功能向下延伸、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載體,不斷加大投入。

  河南確定新型農村社區配套建設的標準是“五通六有兩集中”,即通四級公路、自來水、電、有線電視、寬帶;有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標準衛生室、敬老院、連鎖超市、科技文化活動室、幼兒園和小學;垃圾集中收集、污水集中處理。

  規劃先行走出“有新房無新村”怪圈

  “如果不通過有力規劃引導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即使再過30年,農村還是‘有新房無新村’。”平頂山市委書記趙頃霖分析認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既“拖不得”也“急不得”。“拖不得”是指做得越晚,成本會越高,社會資源浪費就越大;“急不得”是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進度,必須與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承受能力相適應,穩步推進。

  今年初,鄭州市中牟縣縣、鄉、村干部和群眾代表共同算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三筆賬”———政府投入賬、土地收益賬、農民家庭負擔賬,統一認識和目標,確定了從2012年起,將全縣428個村莊整合進83個新型農村社區,5年大頭落地,7年基本到位的“路線圖”和“時間表”。縣委書記楊福平說:“這個進度是按照中牟農民翻建新房的一般速度,規范農村建房,必須在規劃好的社區里建造有質量標準的房。”

  規劃是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重點。河南將新型農村社區作為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切入點,將其納入城鎮體系規劃,在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等方面與區域中心城市、直轄市、縣、鎮“一體規劃”。截至2011年底,河南所有縣市全部重新編制了縣域村鎮體系規劃。如今河南農村“再也不能在沒有規劃和沒有基礎設施的地方建住房,不能再建沒有經過設計的住房”已成共識。

  相關鏈接

  “鄉村都市”社會結構呈現新特征

  與傳統自然村相比,新型農村社區呈現三個新特征。

  一是人口規模更大。按河南的規劃,平原地區的新型農村社區不少于5000人,丘陵、山區不少于3000人。而在很多城市郊區、產業集聚區周邊的新型農村社區人口規模基本都在萬人以上。按照規劃,在5至8年內,河南約有4000萬農村人口入住新型農村社區。

  二是生產方式的變化直接帶來人口結構的變化。在傳統村落里的村民仍以農業為主業,入住新社區后,大量的農民將土地流轉給農業產業化組織,而自己在更大的范圍內就業,職業、身份變得多元而復雜。

  三是村落家族、宗族關系被沖淡。傳統農村以宗族、家族聚居為主,在新型農村社區中,多個村莊居民穿插居住在一起,家族關聯度呈現弱化、淡化趨勢。

  圍繞著新型農村社區的服務和管理,河南一些地方已展開了探索。開封市在所有新型農村社區創設“黨建綜合服務體”,將黨務、居務、便民服務融為一體。通許縣朱砂鎮的徐匯花園社區,是6個村莊群眾集中居住的大型社區,鄉鎮黨委派一名副鄉級干部任該社區黨工委書記組建新的黨組織,原六個村的黨支部書記任黨委委員。他們將入住居民按樓號重新分組,將由居民選舉居委會委員和組長,以落實“村民自治”。戶籍警務、人口計生、工商稅務、信訪等、農技服務、物業管理、便民服務等都在黨建服務綜合體內設有辦事窗口,綜合體還設有居民課堂、法律事務及調解室、圖書室、棋牌文娛活動室、黨員活動室,并為青年志愿者、老年居家養老服務隊、各種產業協會等社會民間組織提供活動場所。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