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打麻將,真不知道干什么好。”“我自己每天打麻將,就怕孩子年紀輕輕,打麻將學壞。”……近日,浙江杭州泰安社區里上了一節“開放空間”的活動課,來了15個阿姨,她們大多數是拆遷戶。阿姨們說,每戶人家基本都分到了兩三套房,多的還有五六套。和以前比,生活是好了,有錢有閑,可日子卻似乎“少了點什么”。
更讓人遺憾的是,拆遷戶們變成了“拆遷富”后,一下子找不到生活重心,賭博的、養小三的,鬧離婚的,甚至有吸毒的,很多問題都出來了。
中國人有一句家喻戶曉的格言,“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指的是由儉樸節約的生活轉變成奢華富裕的生活比較容易,而由過慣了奢華富裕的生活變成儉樸節約的日子會比較難。但是,拆遷戶變成了“拆遷富”反而生出了很多事情來卻說明,由儉入奢也難。例如,賭博就有可能馬上就讓家產敗完,吸毒不僅會耗盡房產,而且會毀掉健康,甚至生命。
拆遷戶們變成“拆遷富”后不只是生活上的由儉入奢難,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難以適應而造成由儉入奢難。因為拆遷讓很多人財富來得太快太容易,而財富來得太容易,就可能并不珍惜,所以容易迷失自我,從而產生一系列的由儉入奢難的問題和現象。
針對這種情況,有關方面提出要對拆遷戶進行心理干預和生活輔導,讓他們以積極的姿態進入新的生活。這種做法當然會起作用,不過,真正起作用的引導和干預是,讓人們有工作可做,有事可干。而中國目前并沒有普及義工制度也讓很多富起來的人找不到事做。
如果一個人真是有錢也有閑后,其實是可以通過工作來既避免無聊,又能找到快樂的。
工作或者找一件事來做的第一要義就是,可以為人們解除煩悶和消磨時光,即便是那種并不引人感興趣的工作或事情,也遠比沒有事做強得多。其次,工作或找事做還可以讓人找到樂趣,甚至讓人有成就感,因為有事做的同時也是獲得了展露自己才華的一個舞臺或機會。
在這方面,武漢市的余友珍早就做出了榜樣。這位53歲的女性既是富婆,又是一名環衛工。她的富裕也是因為當地征地拆遷,讓她先后分得21套房子,后來她陸續賣掉了4套,還剩下17套房,總值超過千萬元。盡管她富起來了,但人生的經驗告訴她,由儉入奢其實還是很難的,難就難在一夜暴富后,人們無所事事,便會沉湎于打牌賭博,甚至吸毒。
于是,富起來的余友珍不僅自己找事做,到武昌區城管局當環衛工,用工作來驅除自己的閑得無聊,而且也為子女做出一個榜樣,啟發和引導兒子、女兒不能天天窩在屋里坐吃山空。除了工作可以讓她能消磨時光而不致百無聊賴外,還在于她把財富看得很輕,甚至是沒有財富。有了這種心態,她才能對子女約法三章,“你們要是不做事,我就把房子捐給國家。”
當然,余友珍對待工作還有更高的心境,就是把工作當成實現自我價值的一個舞臺。雖然環衛工被人瞧不起,但是,她把這份工作當作一種成就。她負責約3000米馬路的保潔,每天要沿街來回清掃6個小時,擦洗8個垃圾箱。每天完成了這樣的工作,余友珍就有一種滿足感和成就感。這種成就感也基于過去養成的生活習慣,她挑過大糞,種過菜,而且披星戴月地勞作過。如果一天不做事,她心里就不踏實。在余友珍的帶領下,她的兒子在當地東湖風景區當司機,月薪2000多元;她的女兒也是上班族,月薪也有3000多元。
其實,無論是從拆遷戶變成“拆遷富”還是因為其他原因富裕起來,都會有不適應,也都容易陷入由儉入奢難的陷阱。但是,只要有事做,就會避免掉入陷阱。當然,做事未必都要像余友珍那樣去當環衛工,如果在中國大陸地區中廣泛普及在國外的義工制度,就可以讓富起來的人在社區、慈善會、孤兒院、養老院等地方能找到很多工作來做。
富裕的人做工作作其實并不是為了獲得報酬,主要是為了讓自己的時間有一個好去處,也同時在這種好去處獲得一種滿足感或成就感,因為這意味著自己被社會被他人所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