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記者 顧晴)1月6日在京舉辦的第六屆中國城市化國際峰會上,清華大學建筑系教授陳志華榮膺2012年中國城市化貢獻力人物。
據了解,中國城市化貢獻力人物評選活動是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的年度公益性評選活動,每年評選一次。根據人物對我國城市化發展的智力貢獻、技術貢獻、就業貢獻、環境保護、文化發展等十幾個參數進行綜合考核。
據峰會主辦方透露,陳志華先生矢志不渝地為保護中國鄉土建筑所做的貢獻是他獲得這一殊榮的根本原因。據了解,20歲時,有感于梁思成先生為保護北京城奔走呼號,陳志華主動要求從社會學系轉到建筑系,成為梁思成林徽因的學生。退休之前,他已經是著名的外國建筑專家。但告別講臺的日子臨近,即20世紀90年代以后,面對許多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古建筑面臨著迅速消失的危機,他決定將余生投入到中國農村的鄉土建筑研究中去。
1989年,陳志華與李秋香、樓慶西一起開始鄉土建筑遺產的研究和保護工作,提出并實踐了“以鄉土聚落為單元的整體保護”方式。20多年來,在經費拮據的情況下,他們對全國近50處研究點展開了考察工作,出版了40余部專著,如《鄉土建筑遺產保護》、《楠溪江中上游鄉土建筑》、《諸葛村鄉土建筑》、《新葉村鄉土建筑》、《關麓村鄉土建筑》、《張壁村》、《福寶場》等。在他們的努力和影響下,2007年4月在江蘇無錫舉辦的“鄉土建筑保護”中國文化遺產保護論壇,100多位專家學者倡導全社會關注鄉土建筑,重視對鄉土建筑和它所體現的地方文化多樣性的保護。會議通過了國內首部關于鄉土建筑保護的綱領性文件《中國鄉土建筑保護——無錫倡議》。
如今,為了搶救正在迅速消失的鄉土建筑,這個年邁的“80后”,仍然堅持用他那僅剩一只眼的視力,行走在高低不平的山路上,風塵仆仆,不顧鄉野顛簸的艱苦,不在乎冷遇和拒絕,帶著研究生奔跑于大江南北,深入一個個古村鎮,調查、測量、交涉、爭論……
陳志華認為,鄉土建筑研究的意義不僅在于建筑本身,還在于建筑所記載的中國人民的歷史,特別是下層老百姓的歷史。建筑是石頭的史書,從這意義上來說,鄉土建筑作為鄉土社會的史書,正好補充了半本歷史。因此,各級政府應本著高度的文化自覺,以歷史的情懷、超前的眼光、長遠的規劃、持之以恒的決心,積極開展對古村落的保護,既注重對古村落的活態傳承,又防止過度的開發,正確地面對歷史與現實,正確地處理經濟與文化,正確地看待遺產與利益,正確地評判政績與公益,尋找到古村落保護與發展的中國之路。
中國城市化國際峰會是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主辦的年度會議,已成功舉辦五屆,本屆峰會立足于今日中國城市化發展現狀,以“人的城市化”為主題,力求多角度解讀、剖析中國城市化進程中之問題,尋求解決方案,總結成功經驗,“讓中國城市化造福全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