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房姐”坐擁4個戶口,山西“房媳”享有雙戶口,鄭州“房妹”全家均為雙戶口……近期,隨著紀檢部門對“房氏家族”的深入調查,“一人多房”背后的“一人多戶”問題浮出水面。目前涉事官員已或正被調查處理。
按照我國戶籍制度管理規定,一人只能擁有一戶口一個身份證、一個號碼。這些“房氏家族”們為何個個神通廣大,一人甚至多人兩戶、多戶呢?
貪圖戶口背后的“附加值”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份課題報告稱,目前與戶籍掛鉤的個人權利有20多項,涉及政治、就業、住房、教育、社會保障、計劃生育等各方面。在樓市限購政策下,“房氏家族”還可以憑戶口突破一些城市的限購令。
當然更為重要的是,擁有多個戶口還可以為一些貪官披上“隱形衣”。有了多個戶口,他們可以肆意斂財或轉移藏匿財產,以逃避紀檢部門的監管和社會的監督。被稱為“職務最低、數額最大、手段最惡劣”的遼寧撫順市國土資源局順城分局局長羅亞平,房產也不少,在被逮捕時她懷揣12張身份證和15個戶口本,這些都是她用來斂財的“工具”。
戶籍辦理原本手續復雜,制度設計嚴密,為何這些“房氏家族”們卻能輕易獲得多個“新身份”?這其中潛藏著權力腐敗。在“房姐”事件中,被捕的7名犯罪嫌疑人中就有4名為公安民警。
戶籍制度是我國社會管理的基本制度,“一人多戶”現象不僅滋生社會腐敗,而且制造新的社會不公,輿論對此高度關切。公安等部門應引起高度重視,切實加強專項整治戶籍管理,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辦理戶籍的行為,鏟除“一人多戶”這一腐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