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對一個國家、一個地區而言,實際上只有一次機會,因為隨著城鎮化進程的結束,城鎮體系和重大基礎設施布局一旦確定后,就很難再改變。科學布局城鎮體系對城鎮化的健康發展有重要意義。
科學布局城鎮體系的等級規模結構。在我國當前金字塔型的城鎮體系中,位于塔底的小城市數量眾多、人口規模小;而少數超大型城市則規模相對過大。截至2011年底,全國共有288個地級以上城市,370個縣級市,1600多個縣。其中,大城市人口擴張迅速。2011年底北京常住人口達到2018.6萬,超過2003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中提出的2020年北京人口控制在1800萬的目標,上海、廣州常住人口則分別達到2347萬和1275萬。大城市迅速擴張雖然可以產生巨大的規模集聚效應,但同時也帶來交通擁擠、環境污染、地價房價飆升等問題。
科學布局城鎮體系,就城市群來說,應加強城市群內城市間的聯系和產業協同發展,提高城市群的輻射能力;就大城市來說,應積極發掘大城市的承載能力,優化城市交通布局和居住環境;鑒于當前城鎮體系中能發揮較好規模效益的100萬-400萬人口規模的城市數量較少,應重點發展一批人口規模在100萬-400萬左右的城市,筑強“金字塔體系”的中堅力量;同時積極發展中小城市,提高其規模集聚能力,但要注意因地制宜,宜游則游、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各具特色。
科學布局城鎮體系的地域空間結構。從區域分布上看,我國城鎮體系呈現東高西低的情況。以東部地區的山東、江蘇、浙江為例,2011年底城鎮化率分別為50.95%、61.9%、62.3%,而同期的西藏、甘肅、貴州城鎮化率分別為22.71%、37.15%、34.96%。大城市和較大城市的空間分布很不均衡,呈現東多西少、北多南少的格局。中西部地區普遍城市數量少、城市規模小;產業結構層次比較低,就業崗位有限,多是勞動力輸出省份。每年勞動人口大規模流動、資源大跨度調運,既增加了社會成本,又增加了人口和資源在不同地區間的矛盾。
從趕超轉向均衡發展的過程,也是區域發展再平衡的過程。東部地區城鎮化應進一步提質。西部地區則應首先加快城鎮化發展的速度。第一,改善當地基礎設施,包括公路、鐵路、港口、機場等,方便要素和產品流動,為吸引產業投資、加快城鎮化創造條件;第二,在推動沿海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同時,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勞動力輸出量大的中西部地區轉移,促進當地農村人口向區內城鎮轉移;第三,提高西部地區區域中心城市的集聚能力,完善城市功能,提高沿交通干線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第四,中西部地區不可能再有東部地區那樣較長期的利用廉價勞動力的機會,因此必須重視人力素質的提升,大力發展職業技能教育,增強農民就業、創業的本領。
科學布局城鎮體系的資源配置結構。目前,不同規模城市的經濟實力、基礎設施水平、公共資源配置差距較大。全國14個市轄區人口超400萬城市的GDP占全國GDP總量的1/4強,全國36個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的GDP占全國的2/5強。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聚集了全國最優質的教育科研、醫療衛生、文化娛樂、公共設施等資源,對人口有強大的吸引力,因此未來一線、二線城市還有較大的人口遷入壓力。而在中小城市,優質的資源少,對人口尤其是高學歷、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不強。
單靠市場的力量難以使城市結構和資源配置達到最優,因此必須發揮政府的規劃、引導作用,矯正城市發展產生的負外部性,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應鼓勵連鎖超市、文化娛樂項目、商業服務項目等有重點地向中小城市轉移,帶動中小城市經濟發展;引導名校、名醫等優質教育、醫療資源向中小城市流入,增強中小城市的吸引力;建立大城市和中小城市間人才、資源、項目流動機制,形成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間的雙向對流通道,吸引高學歷、高科技人才到中小城市安家落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