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城市化率已經超過50%?!敝袊鞘谢M程的討論在2013年再次熱度攀升,最新數據提醒人們,當年書本上“中國有80%的人口生活在農村”的經典表述已經過時。
在為聲勢浩大的中國城市化進程擊節喝彩之前,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城市化國家英國在兩百年里的困惑、摸索、經驗和教訓值得借鑒?!抖惛缸印贰ⅰ短祁D莊園》、《猜火車》等現實主義文藝作品,恰恰為我們提供了最好的線索。
英國興起的工業革命成為城市化的催化劑。在這一過程中,格拉斯哥、紐卡斯爾和曼徹斯特等小鎮迅速發展為大型城市。世界市場使商業、航海業和陸路交通得到巨大發展,又反過來促進了工業和城市的擴張。種馬鈴薯、放養綿羊的英國變成以城市為中心的工業國。
英國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馬德森估算,英國經濟規模在1700年至1820年增長了三倍。1700年英國只有13%的人口住在城市,到1850年,這一比例已經提高至40%。大概在1880年至1890年,英國的城市化率第一個突破了50%,至1921年,其城市化水平已然是77.2%。
然而,自由放任的城市化帶來地區間和社會內部發展嚴重的不均衡。大小城市的發展比例嚴重失調、社會矛盾和不同利益集團沖突加劇,阻礙了城市化的進一步發展。
在初步城市化完成期間,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在城市中再次遭遇失業打擊。那些人生活居住條件惡化,死亡率上升,社會貧富差距擴大,環境污染嚴重,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在倫敦,擁有萬人以上的貧民窟約有20個,那里的悲慘景象是英國任何其他地方都看不見的,就說是地獄生活,也不算過分。”
在現實主義文學巨匠狄更斯的筆下,類似的情景描述更為鮮活。那個時代,正是維多利亞女王治下的大英帝國全盛時期。然而,日不落帝國的心臟倫敦城依然躲不過陽光下的陰影?!八麄冸p足疼痛、疲憊不堪,以驚恐的目光看著面前那座大城市,似乎預見到一旦進了城,自己的苦難就會像大海中的一滴水、海岸上的一粒沙似的微不足道。他們蜷縮著身子,在冷雨凄風下凍得瑟瑟發抖,似乎已無所容于天地間?!边@是《董貝父子》中狄更斯描寫的英國農民初入倫敦的情境?!坝卸绢w粒物化為稠密的黑云,低覆在人類居住的城市上空”,人類的道德瘟疫也和有毒的空氣一起上升”。
格蘭厄姆伯爵正面臨破產的威脅。越來越多的莊園雇農丟下土地,去城市謀生。一戰后的英國城市化浪潮,讓挺立百年之久的莊園難以生存。
《唐頓莊園》中的一幕正是20世紀初英國結束早期自由式城市化模式的寫照。老伯爵不得不順應時代,讓一直依附于莊園的雇農轉型為農業工人,莊園內部也重新規劃。此時的英國政府也已看到早期城市化帶來的負面問題,開始合理規劃城市。
英國政府對城市化中伴生的負面影響的干預方式,就是一系列法律的頒布和相應組織機構的建立。在此基礎上,通過財政、金融和產業措施提供住房、就業、社會保障等公共產品來消解城市化的負面效應。
自1909年以來,英國頒布了40余部關于城市的法規,其中在1909年通過了第一部涉及城市規劃的法律,標志著城市規劃開始作為一項政府職能;在1945年頒布了《工業分布法》,1946年頒布了《新城法》,1947年頒布了《城鄉規劃法》。同時英國政府利用福利國家制度解決城市化產生的社會弊端,其社會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向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提供醫療服務、提供符合體面生活的住房、提供教育服務等。
二戰后“福利國家之父”威廉?貝弗列奇提出消除“貧窮、疾病、懶散、無知、骯臟”等社會問題,建立以醫療保健和國民教育為核心的全國性社會保險制度。這些經濟思想與社會政策主張,得到長期備受城市化社會問題困擾的英國政府的贊許。1952年造成12000人因空氣污染喪生的倫敦煙霧事件,更是推動了政府環境立法的進程。第二次大規模治理城市化負面問題的序幕也由此拉開,產生了諸多積極影響,并為此后其他地區的城市化發展提供了模板。
但是,規劃和福利并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城市化中的所有問題。英國第一次城市化浪潮導致的結果是社會貧富差異過大,二戰后福利社會制度成為治愈這種“英國病”的藥方,也保證了城市化進程繼續推進。然而好景不長,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當年的良藥轉變為新的病灶,城市化導致的第二輪“英國病”又開始席卷英倫三島。
高福利制度產生“大政府”,經濟不振時,政府只能靠借債維系福利支出,而沉重的財政負擔又反過來進一步拖累經濟,這正是新一輪英國病的體現。階層分化、教育缺失、福利錯位,助長了只講權利、不負責任的社會風氣。
這一時期城市失業率高漲,頹廢的思潮發展為社會主流,高樓林立的大城市成為每個人的暗黑森林。奧斯卡導演丹尼?博伊爾的《猜火車》就反映了城市中的一個群體的生活狀態。四位住在蘇格蘭愛丁堡附近的年輕人靠領取和欺詐救濟金為生,生活中充滿毒品、酒精、暴力和女人,周遭不是失業者、在社會底層掙扎的人,就是流氓、毒販、小混混。城市彌漫著壓抑的空氣,所有人都看不到希望。
面對這場城市病,英國采取的應對方式是分散大城市功能,通過合理規劃促進小型新興城市的發展;分散大城市人口,以解決大都市不景氣的難題。
英國對新城位置的選擇條件非常嚴格,要有足夠的水源供應又需避開水源地、有良好的排水條件、靠近主要交通線、離城市建成區的距離合適、避開名勝古跡或風景區以及優等農業用地等等。
新興小城市米爾頓?凱恩斯位于倫敦與伯明翰之間,扮演著大城市泄壓閥的角色。這類小城市的發展吸引了在大城市中難覓機會的人前來工作和生活,同時創造了住房、基礎設施等多方需求。小城市同樣給更高效率的工人帶來了更高薪水,創造了更多消費和新興服務業。
英國推動小型新興城市發展之初還設計了“自我滿足”的地區,供人們在新城內部完成工作與生活,但事實上這一點并沒有實現。倫敦政經學院城規系教授阿倫?馬克說:“這種想法被證明過于理想化,現在英國東南部地區形成了一個地區性網絡,在城際間通勤的人非常多,很多人都是在一個城市居住,在另一個城市工作。”
根據英國政府的《聚焦居民與遷徙》報告,經過長期的發展,英國約有80%的居民生活在城鎮,而城鎮面積占英國國土面積的8.9%。
當然,今天的英國也遠未完全治愈城市化發展的弊病,2011年夏天那場大規模社會騷亂,再次為人們敲響了警鐘。如何從經濟、社會和心理上重塑這個本該朝氣蓬勃的群體,大概是亟需治愈的最新城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