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28日專電(記者周文林)新型城鎮化問題如今正成為社會熱點,相關專家指出,社區建設和服務在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應深入推進社區設計、文化建設和服務功能的完善,以進一步提升城鎮化水平。
由中共中央黨校報刊社主辦的“新型城鎮化與社區建設”專題研討會近日在京召開。會上發布的報告指出,我國城鎮化率從1978年的18%上升到2012年的53%,但同時,城市配套設施缺位、服務短缺、社區建設滯后等矛盾表現突出,迫切需要新的社區管理理念和模式。
中央黨校科社部社會制度比較教研室副主任向春玲表示,以往城鎮化過程中存在著過于注重城鎮人口數量增長而忽視人的城鎮化、城鄉一體化及環境保護等問題,今后的新型城鎮化必須支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必須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克服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的弊端。同時必須城鄉統籌,要通過中心城市和城鎮的輻射作用來帶動現代農業及農村社區的發展。
與會專家指出,城鎮化必須為城市居民構建宜產又宜居的城市生活環境。要實現這一目標,社區建設、管理將起到突出作用。
北大資源集團總裁余麗表示,科學、先進的社區規劃和完善的服務不僅可以提升城鎮化的質量,同時可以避免諸多城市病的發生。新型城鎮化的社區建設需要新的開發模式和優質資源的注入,這包括信息技術、教育及醫療資源等在內的多方面要素的集成。“北大資源目前在全國多個城市進行的社區規劃中特別注重服務功能的設計,例如將來在社區中除了規劃居住、教育等功能之外,還會有社區健康管理中心,以此為全社區居民提供健康管理服務,未來甚至可以與國際醫療機構聯網。同時還可以通過這些服務,實現老人居家養老的愿望。”余麗說。她同時表示,在這方面我國行業內的既往經驗仍不多,需要有更多領先的企業積極進行創新和嘗試,為新型城鎮化和社區建設提供參考經驗。
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司長于群表示,新型城鎮化是人的現代化,因此今后社區文化建設地位將更加凸顯。今后在這一方面要解決好兩個問題,一是政府的行政權力怎么出得去,二是社會資源怎么進得來。解決好這兩個問題,將會有效提升公共文化建設和服務的效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