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都還不知道的是,南京自從3月份啟用空氣質量指數新標準后,原定的“藍天目標”一下子跌了100多天,也就是說,全年可允許有近一半的時間是“臟天”!有關方面給出的理由是,因為新標準更加嚴格也更加科學,所以在統計數據上會比較“難看”。(《揚子晚報》4月2日 )
空氣污染指數變為空氣質量指數,增加PM2.5和臭氧兩個指標,從數字考核上似乎更貼近實際。在空氣質量指數的標準大幅提高的情況下,環保部門減少藍天目標,增加了污染天數,讓人理解,也令人費解:污染難以治理,“藍天夢”考核只能面對現實嗎?公眾的疑慮需要有個合理解釋。
南京自3月份啟用空氣質量指數新標準后,原定的“藍天目標”一下子多出來100多天的污染天,民眾心理上暫時無法接受,也引起了眾多網友的圍觀。其實“藍天夢”不僅是政府紙面的數字目標,也是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實際追求。南京能面對“藍天夢”難以實現的現實,這是一件好事,說明政府工作更務實了,不再搞那些不切合實際的數字考核;從另側面也說明了環保治理的難度:這是一個長期工程,不大可能在短時期內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在科學、嚴格的新考核體系中,環保部門減少藍天目標,似乎也是情理之中。
縱觀全國,為了治理空氣污染,各地紛紛出臺“藍天行動計劃”,規定本地區“藍天”要達到全年天數的百分之多少。目前,很多地方的藍天計劃的檢測數值其中一項“可吸入顆粒物”,依舊是PM10(粒徑小于10微米的顆粒物),而不是PM2.5(粒徑小于2.5微米的顆粒物),估計也憑借“低標準”的監測體系,符合官方的考核需要。但是,不把PM2.5納入考核,環境官員的壓力輕微了一些,政績落空少了些威脅。難以想象,“藍天夢”也有水分,也成了“皇帝的新裝”,那全國各地大張旗鼓地上馬“藍天計劃”,到底要對誰負責?是人民群眾身體健康?還是官方的政績工程?“藍天夢”污染成“黑被子”也就有了理所當然的注解。南京能直面污染的現狀,確實是個不錯的開端。
話說回來,全國廣為宣傳的藍天夢到底是誰的夢?面對年初連續的霧霾天氣,民眾憑直觀感覺,不相信動輒考核數字中有多少個藍天;職能部門依據本本上的標準,理直氣壯地駁斥懷疑論者——對官員而言,藍天的多少關乎年底的考核;而百姓,則暗暗擔憂灰蒙蒙的天害死了多少肺細胞。啟用新指標,我們應該共同治理霧霾、污染的環境。愚以為,面對新的“藍天夢”,環保部門要用事實來“說服”公眾,證明自己不是“降低了工作要求”。不妨詳細告訴大家,舊標準下的“藍天”和新標準下的“藍天”,在定義上的差別有多大?在新“藍天目標”下,雖然看起來污染天多了不少,但是南京的空氣質量標準,比舊的“藍天目標”下,有了多少提高?只有做好充分的解釋,才能帶走民眾疑慮,如此的“藍天目標”才是民眾心中的“藍天夢”,否則只是“南柯一夢”。
“污染指標”多了,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好事。同時要警惕“藍天夢”不能成為空氣質量的遮羞布,最終唯一的答案我們須立即撕開它,讓其一絲不掛,因為我們需要新鮮的空氣和湛藍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