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代表綜合開發研究院向參加這次會議的專家、學者、新聞媒體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歡迎大家來參與智庫論壇和本次年會,討論這樣的題目。
第一多少介紹我們綜合開發研究院目前的情況,第二把今天的題目,把個人的一些想法拋磚引玉做一點個人的分析。
綜合開發研究院是22年前由當時的國務院研究室和深圳市政府聯合建立的這樣一個研究咨詢機構,其主要的任務就是進行公共政策的研究和咨詢,20多年來經歷了非常有成效的發展,今天已經成為深圳的一個主要研究機構,而且成為全國一個重要的智庫。而且體制也是比較新的,政府仍然有一定的支持,但是主要靠研究院自己進行咨詢、服務,自己在經濟上有了一定的獨立性。主要的研究領域集中在公共政策領域,給地方政府、政府的各個部門研究一些當前經濟發展、城市化、區域經濟,包括今天上午涉及到的城市發展當中的城鄉統籌、農民工問題、農民進城的問題等等一系列的公共政策問題,進行咨詢和研究。每年我們都會選一些重點的研究題目,近兩年城市化中的很多問題就成了現在大家關心的問題,這是大家關心的問題,恰恰也是綜合開發研究院給各個政府做咨詢的時候涉及到的問題,今天的選題跟這個也是有關的,經濟問題、政治問題又是現在各個區域發展中非常現實的問題。所以我們選擇這方面的題目,請各方面的專家為這個題目進行研討,也確實是對我們綜合開發研究院的工作的支持,也希望各位今后對綜合開發研究院的活動進行批評指正,不同的觀點與大家進行討論,支持綜合開發研究院的進一步發展。
第二方面,作為一個研究者,把今天這個議題做一點分析。題目的重要性、它的問題大家都清楚,我這就講講現在有關這個問題的一些爭論和自己的一些看法。民工荒如果只出現了民工荒、工資上漲,這件事可能不是壞事,如果我們真是勞動力用完了,農民都轉完了,比如說現在農民占勞動力的比重占10%左右,不用說日本4%,韓國5%,美國2%,這是長期現代化之后、城市化之后逐步的比例變化,如果我們現在到10%,我認為不是問題,用完了是好事,我們到劉易斯拐點了,我們巴不得進入第二階段,那就是質量提升的問題,從經濟學角度來講,是我們巴不得實現的,走到了劉易斯拐點,我們的收入差距逐步縮小,那是好事,所以從這個角度,從其他角度我們可以論證需要生二胎了,從這個角度是另外一個問題,從社會學、心理學的角度我們都會考慮人口政策,但是這個問題從經濟學的角度,從第一階段工業化完成的角度來講,我巴不得早日實現。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現在農民工的工資和農民的工資相等,在我看來這是劉易斯拐點的邊際條件,占現在70%的低收入水平的勞動力當中一半是農民工一半是農民,這部分人的工資如果是均等的,那開始工資上漲也不是問題,可現在的事實是,勞動力沒有用完,現在還有30%到35%的勞動力是農民,官方的數字還是40%多,現在我們減掉很多還是30%左右。農民的年收入是農民工工資的一半,這兩個條件都不符合劉易斯拐點,那為什么出現了這樣的情況?當時了劉易斯拐點有兩個,一開始是工資略有上漲,最后是真正和邊際相等,我覺得這兩個都不能解釋這樣的情況。在劉易斯拐點到達之前,工資會不會上漲?或者說工資如果不上漲的話,勞動力就會出現短缺,有可能,劉易斯說的幾種情況下可能工資會上漲,貿易導致的不開放部門工資上漲,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工人可能要模仿資本家的生活,因此工資會上漲,就是當整個社會生活水平提高的時候,當連國內部門都提高的時候,生活水平都已經提高的時候,你再不漲工資的話,你當然沒有吸引力,必要工資的上漲是有一個社會性的,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中國現在的民工荒的問題,特別是前幾年民工荒的問題,我們的貨幣工資20多年沒漲,到最后連基本的生活費都不足。
另外,可能有一部分農民原來就不適合外出,例如原來歲數就比較大的就沒有出去,再一種情況,教育水平不夠,農村發達水平不夠,他沒有資格出去、沒有膽識出去、沒有眼界出去,前一個結論是工資要隨著社會發展而逐步上漲,第二個現象是我們要發展農村教育、農民的培訓等等。但是這仍然解釋不了現在的民工荒問題,現在工資上漲民工荒悖論,我們先不說我們現在想提出的概念是什么,我們先說民工荒悖論。沒有達到劉易斯拐點,前面的兩個因素解釋不了,比如山區的很多農民也在農民的數里而且他出不來,這也是原因之一,但是至少有一個重要的原因,而且現在在各種調研當中都能夠發現的重要原因,就是我們很多的民工過去出來之后由于在城里待不下過早的退出了沿海地區、跨界、跨區的勞動力遷移,一會兒我們的研究小組會介紹這方面的一些調研數據。我們中國這么一個特殊制度、特殊的戶籍制度產生了民工過早退出的問題,但是我們沒有出現城市貧民窟,這是偉大的成就,我說寧可民工荒不要貧民窟,貧民窟太殘忍了,但你跟他比,28歲、38歲、48歲、58歲繼續在城里找工作,而不退出,我們遇到的是這個情況,這個問題現在越來越多的被認識到,我們把這個問題認識清楚之后為什么要討論余地呢?現在其實不是農民進城,而是農民住下的問題,真正在城里待的問題。我在有些場合講這個問題,下面會有人跟你討論,農民有一個政策不讓農民進城,讓他在家里發展,我說你要在農村你在那發展嗎?為什么全世界的農民都進城,你非要中國的農民在農村待著呢?我們研究這個情況是要找一種現實的政策能使農民逐步的進城,已經回去的再回來,但是現在的80后、90后,現在正在城里人的,怎么能有一套政策將來使他們更少的退回去。這是中國下一個階段面臨的重要問題,而且要使他們能夠適應城市產業升級的要求,我們現在出現了這個問題,當然這個問題在今后一段時間可以通過政策的調整弱化,使這個產業的發展繼續涵蓋廣的產業,一方面逐步升級,一方面讓這些勞動力就業,所以說一些制造業不能丟了,使他們繼續發展,使我們避開中等收入陷井。在一定的意義上,通過研究過去的問題不是使過去的人再怎么樣,實際上是下一階段政策能夠發生變化,使我們的勞動力結構、非農產業的勞動力供給持續的保證下去,這是結構的問題,使中國的經濟能夠真正發展,使我們能走到劉易斯拐點,完成社會轉型的最基本的問題就是就業結構的轉變。
今天請了很多這方面深有研究的專家、學者,我們也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我們組織綜合開發研究院的一些研究人員,已經做了一些調研,我們還會進一步研究,希望今天通過大家的發言使我們得到啟發,使我們這項研究能夠更好的進行下去,我就拋磚引玉,講這些個人看法,供大家參考,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