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家中華遺囑庫,一亮相就業務爆棚,遺囑辦理申請已預約到了明年。老人因何為遺囑而發愁呢?15日,專門審理遺囑糾紛案件的北京市二中院法官透露,只要遺囑形式規范,內容真實,即使將部分財產留給寵物,法律也是會支持的。而在現實中,確實有老人把自己10%的財產留給了自己的寵物狗。(4月16日《北京日報》)
老人生前訂立遺囑,把自己的財產留給一只貓、一只狗甚至是一只鸚鵡的事情,以前只是在新聞報道中看過,也絕大多數都發生在西方國家。所以當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的身邊發生,還是給人不小的心理震動。而實際上,這位老人在遺囑中除了把10%的財產留給了自己的寵物狗之外,還把近半的財產留給了生前照顧自己的保姆,但就是沒有把財產分給自己的一雙兒女。
這種完全出乎人之常情的財產分配決定,原因何在?用老人自己的話說,他的一雙兒女沒有盡到自己的孝道,自己也沒有享受到他們成年之后應該給予自己的尊重和孝順,所以財產沒有他們的份額。由此可見,老人并不是觀念另類怪誕,也不是不顧及兒女親情,只是兒女的不尊不孝,讓他失去了信心,只有失望,最終才做出了把財產留給保姆和寵物狗,也不留給兒女的決定。
還有一點值得我們深思。那就是即便老人不想把財產留給自己的兒女,也可以全部留給保姆,或者是捐給社會福利慈善機構等等,他為什么偏偏要拿出10%的財產留給自己的寵物狗?在筆者看來,其中除了對寵物狗懷有感情之外,恐怕還有故意為之的成分,目的就是讓包括自己一雙兒女在內的天下不孝兒女難堪,其行為背后的潛臺詞,是寧可把部分財產留給一只狗,也不留給不孝的兒女。
說人不如狗,可能不太合適,但具體到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一些兒女陪伴自己父母的時間,帶給自己父母的精神慰藉,確實還不如一只日夜和老人相伴的小狗小貓。老人這種行為,既包含了對中華民族傳統孝道的呼喚與渴盼,也包含了對當今社會孝道缺失的無聲抗議。不管老人的兒女在乎不在乎老人的遺產,但老人在自己人生的最后時刻,仍舊對親情孝道沒有信心,滿懷失望的落寞心境,都是值得羞愧和反思的。
如何讓現代人重拾傳統的孝道美德,其實并不是一個新鮮話題了。只是隨著中國日益步入老齡化社會,隨著城市化進城的加速,留守老人的增加,這個問題顯得越來越突出,帶來的社會問題也越來越多而已。雖然政府也通過把“常回家看看”寫入法律規定,上升為法律責任來推動社會孝德建設,但說到底還是要依靠兒女們能夠具備孝德觀念,樹立孝德意識,真正以自己的孝心孝行給父母長輩一個幸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