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城鎮化率達到43%;2014年,城鎮化率達到46%;2015年,城鎮化率達到50%左右,聊城中心城區建成面積100平方公里、人口100萬的“雙百大城市”。按照發展計劃,未來三年是聊城城鎮化加快的重要時期。
加快城鎮化的關鍵是解決人的問題,不解決做什么、住哪里、社會保障等問題,就無法破題“雙百”大城市的崛起。
加快二三產發展,解決就業問題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村人口落戶城市的愿望始終有增無減。在哪里落戶,大家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就業。因此,加快二三產業發展,是城鎮化提速的先決條件。
2012年,我市200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803億元。產業發展為聊城城區聚攏了大量人氣,實現新增就業數萬人。應當看到,目前聊城城區仍需要有針對性地發展服務業和骨干企業,最大程度提速“百萬人口大城市”建設。
服務業對促進就業效果顯著,我市應大力發展商貿物流產業。以開發區物流園區為例,園區全部建成運營后,可帶動就業崗位10萬余個,僅其中的聊城農產品物流交易中心就可安排就業崗位5萬多人。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則是吸引高技能、高學歷人才的主要手段,對我市搶占產業高地具有重要意義。
提高城市建設水平,提供發展空間
列為中原經濟區重要節點城市、融入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工作取得重大進展,今后幾年聊城城區人口將加快增長,因此,我市亟待提升城市建設水平,為市民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
市十二屆四次全會提出,要高起點搞好城市規劃,形成“一軸兩河三城”的城市格局,即以光岳樓南北大街為城市主軸,打造京杭大運河景觀帶、徒駭河風光帶,以徒駭河為“綱”,推進老城、南部新城、經濟開發區三城協調發展。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不不斷加快,聊城城區主干道擁堵、停車場等基礎設施不足的“城市病”開始表現出來。因此,我市需要加快修訂總體規劃,完善城區水系、道路交通等專項規劃,提高城市宜居水平。
著眼于提升聊城在省會城市群經濟圈中的地位,我市還需要加速推進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全面提速德商高速聊城段、國家公路運輸樞紐、濟聊一級公路等項目建設,做好軍民合用機場等前期工作,為中心城區崛起夯實基礎。
做好社會保障,讓新市民后顧無憂
住房、汽車、醫療、餐飲,人口涌入為擴大內需提供了有力載體。但消費是建立在良好社會保障基礎上的,我市應當做好社會保障工作,從根本上解決市民的后顧之憂,從而改變消費習慣。
2013年,我市將堅持市場配置與政府保障相結合,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20835套、基本建成9000套,努力滿足城鎮中低收入家庭、新就業職工和進城務工人員基本住房需求。未來,我市需要根據產業發展的需要和城市人口的動態變化,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為市民發展提供有力平臺。
同時,我市還需要堅持擴大就業與推動創業并重,加大政策扶持和培訓力度,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工作,適時提高企業工資指導基準線和最低工資標準,構建和諧勞資關系。這樣我市才能以更好的城市形象打造成為高技能、高學歷人才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