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聯合國人居署發布《2010-2011世界城市狀況報告》,指出世界上迄今仍有8.3億的都市人口居住在貧民窟呢,生存條件十分惡劣。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秉持一個理念,即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深入,和有關方面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住房建設投入的增加,“居者有其屋”的理想會越來越接近實現,都市邊緣的貧民窟也終將越來越小。
然而《報告》中卻揭示了意想不到的情況。
報告指出,自1990年迄今,都市貧民窟的居住人口不降反升,1990年為6.5億,2000年7.6億,2010年8.3億,且正以每年600萬人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20年,這一人口將超過9億。
盡管城市化的進程的確大大改善了原先城市邊緣人的居住情況,《報告》顯示,自2000年以來,全球共有2.27億“貧民窟人口”成功走出了貧民窟。然而人們始料未及的是,過高的城市化速度,讓城市外延不斷擴張,從而造就了更多的都市邊緣,讓許多原本遠離都市的社區,在措手不及中“被城市化”,淪為新的貧民窟一族。
根據《報告》提供的數據,二十年來貧民窟新增人口中,只有一半為出生在貧民窟中的第二代,25%系進城農民,另25%則是被都市擴張侵奪了原有土地、村莊,而不得不由郊區農民,變為都市“貧民窟族”的、失去固有家園的人。
城市化的步伐節奏是如此的迅捷,其覆蓋面已由20年前的發達國家、新興國家,擴展到遍布全球的幾乎所有國家,從烏蘭巴托到拉各斯,從伊斯坦布爾到圣地亞哥,都市的邊緣不斷延伸,“貧民窟圍城”的場景,也幾乎可以在地球上任何一座現代都市上空俯瞰。
令人憂慮的是,新興國家、發展中國家在財力、組織力,以及通盤考慮、綜合治理“城市化綜合癥”的經驗、能力,較諸已有上百年城市化歷史的發達國家,有明顯的差距,而恰恰是這些國家,因為急于推動現代化進程,急于趕超強國,急于后來居上,在城市化上采取“補課”策略,速度更快,手段更粗放,所制造出的貧民窟問題,也就可能更多、更棘手。
城市化是大勢所趨,進程只會更快,不會變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做的不是感傷,更不是徒勞地試圖螳臂當車,遲滯城市化的進程,而是努力尋找到一條幫助“新城市人”、而非傷害他們的城市化途徑,避免都市邊緣的“貧民窟化”,和貧民窟隨著都市的擴展而延伸。
人們必須認識到,令都市白領和中上層感到不適的貧民窟人,并非“自甘墮落”,而恰是為城市化進程犧牲最大、獲得回報最小的一群人;人們更應認識到,這些“新城市人”其實個個都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他們游離于社會底層和邊緣,生活狀況惡劣,容易成為都市的不安定因素;另一方面,他們卻又是最強壯、最有活力、最具可塑性、最渴望改變現狀的都市新人,這些又正是城市可持續發展所最不可或缺的。
在城市化時代,請關注都市貧民窟和其間居住的都市邊緣人,因為他們的產生,是城市化、現代化的副產品,他們的未來,則是對城市文明最大的考驗。
作者是旅加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