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尋訪菜農、農資店老板后,記者順著這一條劇毒農藥的生產銷售線索,一路摸索,試圖找到生產廠家,卻發現農藥外包裝上的生產廠家地址只是一片居民區。而真正對外批發劇毒農藥的廠家,似乎只隱藏在電話線的另一頭。(5月29日《新快報》)
周江寧感嘆說,“逆著潮流種菜,太難了。如果都不用藥,也不現實,要是菜價都像我這么高,普通老百姓吃什么?十幾塊錢一斤的菜,他們怎么吃得起?”
“有毒菜”等于平民菜,“無毒菜”等于貴族菜,這種尷尬境況逐漸成為一種無法回避的普遍現象。有一個名詞叫作“特供菜”,即在某干凈山區村落種植無公害無毒藥殘留之蔬菜豬類禽蛋等供某個政府部門享用,如此“特供菜”,幾乎就是“逆潮流種菜”主人的種菜模式的翻版,不過前者供給了政府官員,后者供給了有錢人士。國人講非富即貴,除了官員及有錢人之外,就是平民及窮人,有毒菜最后只能特“供”給平民及窮人,這是一個何等的悲哀,又是什么促成了這種悲哀?
有人開始懷念過去,但“過去”的歷史中也使用農藥,不過過去的農藥,只使用在種子及棉花等作物身上,而極少用在入口的蔬菜瓜果上。有當年的知青網友提供如此信息:沒聽說過離了農藥不種莊稼了。的確,在過往的生產隊模式的農業歷史上,從來沒有聽說過離了農藥不種莊稼,那么,又是什么促使現在的個體農民大量使用農藥?
5月5日《新華每日電訊》報道:記者在山東濰坊地區采訪時發現,有人置國家法律與人民健康于不顧,明目張膽濫用劇毒農藥。報道中稱:和峽山區不同的是,安丘市對高毒農藥管理非常嚴格,每個鎮和街道,每個社區,每個村都設有農藥監管員和信息員。此報道中透露,峽山區種出了有毒姜,而緊鄰的安丘則規范使用農藥,仍然規規矩矩使用劇毒農藥。也就是說,任何農村地區的農藥使用,都應當是規范科學的,有效監管的,而新快報記者在臨沂地區的遭遇,卻仍然證明了當地蔬菜種植農藥殘留的無序和泛濫。
一個是30多年前改革開放之前農業種植中農藥使用的規范歷史證據,一個是當下農業種植中農藥使用的有效監管實例,都可以說明農業種植過程當中,完全可以不依靠過量使用農藥而種出無農藥殘留糧食和蔬菜。峽山有毒姜事件及蒼山等地的外銷存在農藥殘留的蔬菜,均可以證明當地政府部門對農藥使用尤其是劇毒農藥使用過程失監失職或根本不存在這種有效的監督。
將農藥殘留歸因于“歪瓜裂棗城市人不愿要”的罪責上來,是一種曲解,其實誰都知道一些歪瓜裂棗完全可以購買食用。之所以造成超鮮超嫩超大等外在的人為蔬菜美容現象,不是因為市民特別的嗜好,而是某些菜農唯利是圖之下違規使用了劇毒農藥及違規激素的結果。
誰是有毒蔬菜的幕后推手?其一是無良無德的菜農,其二是監管失職的政府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