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談》里有這樣一句話:同是一棵樹上的樹葉,飄落在女王的王冠上,那這片樹葉的命運就立刻高貴無比;而如果不幸飄落在糞坑里,那這片樹葉的命運則立刻卑賤不堪。
陜西省今年將首次從優秀工人農民中招錄487名公務員,招考職位均為鄉鎮(街道)科員、辦事員。按照陜西省政府門戶網站5月29日公布的《陜西省2013年從優秀工人農民中考試錄用公務員工作公告》,陜西省今年面向工人招錄159名,面向農民招錄125名,面向基層一線其他人員招錄203名。(5月30日新華網)
工人農民考公務員,是一道罕見的風景。一者,“本科學歷以上”已經成為了報考公務員的“標配”,甚至國考之中會有50%上下的公務員崗位要求“研究生學歷以上”,除了一些基層公務員的招考之外,“專科學歷”的“低配”要求已經非常罕見;二者,工人農民多從事體力勞動,對從事主要以腦力勞動為主的公務員工作,存在很大的適應問題。
此語境之下,陜西省今年將首次從優秀工人農民中招錄487名公務員,就顯得意義重大。允許工人農民參加考試,是一種難得的“機會均等”,是在降低公務員準入門檻的同時,擴大了工人農民的從業權利——確切來說是從政權利。因此,可以肯定的說這是一種進步。
可是,我們更應該看到,在當下而言,工人農民兩大群體,不僅僅需要考取公務員的“機會均等”。在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衛生、教育等民生問題到參與公共治理和決策,工人農民似乎一直在被邊緣化。而面向“優秀工人農民”招錄公務員,對于絕大多數農民工而言,仍然限于種種條件,而只像“畫餅充饑”。
雖然是面向工人農民群體,但也不是沒有條條杠杠的身份限制。看看陜西省在工人農民中招錄公務員的硬性條件吧。從學歷上講,工人和農民都必須有大專及以上學歷;從門檻上講,報考人員必須要獲得一定級別的表彰。除此之外,還要工作經驗5年以上等待條件限制。因此,對于絕大多數工人和農民或者農民工群體而言,都意味著沒有報考權利——美其名曰面向工人農民群體,實則是“少數人的特權權利”。客觀來講,公務員需要高素質,設立條條杠杠無可厚非,可是,農民工人整個群體都沒有什么體制內的條件考核優勢,許多人只能看著這樣的機會望洋興嘆。這也是反映出了,當下社會工人和農民的身份尷尬。
農民也好,工人也罷,擴延其參加公考的權利,并不能換取他們整個群體的幸福指數。維護我國工人農民群體的權益,應是一個系統而具體的權利賦予過程。增加他們的考試機會,與這個群體的絕大部分人都沒有關系。其實,早在2010年的國考中,我們就在141萬國考大軍中,破天荒地迎來了171名農民工考生,然而,因為學歷、學力以及答題方面本身的能力較弱,這171名農民工考生卻越看越像國考的“陪客”。
浮華的表象背后,工人農民包括農民工等群體的真正生存狀況與權利現狀必須要得到審視:工人農民群體的醫療衛生、健身休閑、社保養老等問題都解決了嗎,是不是仍然存在大量看不病、看不了病、上不起學等問題?工人農民的話語權,到底有幾分?是能參加鄉人大,還是能參加縣人大、市人大、省人大?如何破解“農二代”、“工二代”和“農民工二代”和血統延續與問題?
《十日談》里有這樣一句話:同是一棵樹上的樹葉,飄落在女王的王冠上,那這片樹葉的命運就立刻高貴無比;而如果不幸飄落在糞坑里,那這片樹葉的命運則立刻卑賤不堪。對于工人、農民和農民工群體而言,政府要從根本上構建一種真正機會均等的資源分配體制,最大程度上剔除身份差異,取而代之以盡可能的權利公平。唯有如此,工人、農民和農民工才會有真正的幸福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