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 必須保護農民利益
3月1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閉幕會。大會閉幕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與中外記者見面并回答記者提問。在回答新華社記者的問題時,李克強強調,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必須和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
[新華社記者]總理,您好。當前社會上有很多關于城鎮化的討論,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有人認為城鎮化是現代化進程自然而然的結果,所以沒有必要主動去推進。也有人擔心隨著城鎮化的推進,會有很多農民失去土地,進而形成一個新的階層,城市貧民階層。不知道總理怎么看?謝謝。
[李克強]這又是一個大問題,我盡量用短時間來回答這個問題。你剛才講到了社會上對城鎮化有許多議論,我大都聽到了,也很關注。因為中國的城鎮化,其規模之大為人類歷史所未有,不僅對中國的發展很重要,而且會影響世界。這些議論、擔心,我想都是為使城鎮化的路走得更好。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然趨勢,也是廣大農民的普遍愿望,它不僅可以帶動巨大的消費和投資需求,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其直接作用還是富裕農民、造福人民。我在農村調研的時候,經常和農民們聊天,他們在談到對未來生活的愿望時,不少人用一句簡潔的話來表達,說是希望過上和城里人一樣好的日子。這在過去對農民來說是奢望。現在中國城鎮化的大門給農民打開了,農民可以進城從事二三產業,而留在農村的,通過適度規模經營,都可以增收致富。現在每年有一千多萬農民轉移到城鎮,這是必然的趨勢。
我們強調的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現在大約有2.6億農民工,使他們中有愿望的人逐步融入城市,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要有就業支撐,有服務保障。而且城鎮化也不能靠攤大餅,還是要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東、中、西部地區因地制宜地推進。還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邊是高樓林立,一邊是棚戶連片。本屆政府下決心要再改造一千萬戶以上各類棚戶區,這既是解決城市內部的二元結構,也是降低城鎮化的門檻。尤為重要的是,新型城鎮化必須和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要保住耕地紅線,保障糧食安全,保護農民利益。
城鎮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會帶來經濟和社會深刻的變化,需要各項配套改革去推進。在推進過程中,還會遇到并且必須解決各種問題。據說這次兩會期間,關于城鎮化的建議和提案已經500多件了,還在統計之中,我們將會認真地一一研究,使城鎮化能夠積極穩妥地向前推進。謝謝。
(來源:新華網)
未來20年每年將有1000多萬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居住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今天(3日),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1中國城市發展報告》指出,中國當前處于城鎮化快速推進階段,民生問題具有其特殊性,它是一種在城市快速發展,人口大規模由農村轉向城市過程中的民生問題。未來20年,每年將有1000多萬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居住,解決城市民生需求已成燃眉之急。
(來源:中國廣播網)
新型城鎮化首先是進城農民工市民化
在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看來,新型城鎮化是改革開放以后城鎮化的第三個歷史階段。
“本來城鎮化全稱應該叫農村人口城鎮化,城鎮化的本質就是人口城鎮化。但是,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面,我們將之簡化為土地的城鎮化、房子的城鎮化,甚至僅僅是勞動力的城鎮化。”范劍平分析。
因此,新型城鎮化面臨兩大挑戰,既要解決已經進城農民工市民化的問題,也要解決未來農村與城市爭奪勞動力的問題。“如果只將城鎮化當投資機會,而不是造福城鄉居民、改變生活方式的過程,投資不能與消費良性循環,投資將血本無歸。”
范劍平強調,新型城鎮化到底讓誰成為其中最大的受益者,這是我們和前面兩個階段城鎮化最本質的不同。無論是進城還是留在農村,農民都應該成為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說整個城鎮化過程中這個蛋糕大家都可以從中獲利,但是一定首先讓農民成為最大的獲益者,大家才能跟著來獲益。
農民應成為新型城鎮化的最大受益者
《21世紀》: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好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
范劍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新型城鎮化,兩者應并行不悖,通過統籌城鄉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才能夠讓未來的發展取得動態平衡。
在新農村建設上,過去我們投入不足。未來新農村建設必須要讓農民中的一部分青壯年勞力愿意留下來,成為農業現代化的主力軍。這就要求我們創造條件,讓留在農村的勞動力看到城鄉差距逐步縮小的前景,他們在農村種糧也好,養豬也好,其收益是和在城市里面打工相比差距不太大的,這樣他才能安心留在在農村。農村中的各種為民生服務的基礎設施建設要逐步改善,讓農村居民的生活環境和享受的公共服務越來越完善。
十八大報告中提到的新“四化”中,農業現代化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命題。好多人對此好像不太理解。我們只有通過農業現代化才能進一步解放農村勞動力,通過制度變革讓農業由原來的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轉變成規模化、企業化的大生產,才有可能讓我們的農業進一步發展,提高土地生產率,提高規模經濟效率,才能夠支撐我們新型城鎮化繼續向前。
新型城鎮化到底讓誰成為其中最大的受益者,這是我們和前面兩個階段城鎮化最本質的不同。無論是進城還是留在農村,農民都應該成為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說整個城鎮化過程中這個蛋糕大家都可以從中獲利,但是你一定首先讓農民成為最大的獲益者,大家才能跟著來獲益。這是我們跟過去兩個階段可能最大的不同。如果我們能夠把以人為本具體化到城鎮化以農民為本,以新市民和新農民的利益為本,那么我們新型城鎮化一定會取得成功。
《21世紀》: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曾經建議,在城鎮化的投入問題上能否做一些中央與地方的事權調整。比如現在有兩三億的流動人口,這些流動人口的子女教育問題,其事權能否不讓地方政府承擔而是讓中央政府承擔。對此,您怎么看?
范劍平:這個問題就更復雜了,中央和地方的財權、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制改革,需要進一步深化的空間非常大。我認為,原則應該是,地方政府也好,中央政府也好,都不要當城鎮化過程中利益的受益者,政府更多的應扮演服務者的角色,這樣問題就好辦了。
建國60多年以來,我國農民用低價農產品、低成本勞動力甚至低價土地長期支持工業化、城市化發展,到了今天,我國需要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了,從各級政府、國有企業和城市各類單位難道不應該掏點錢適當回報農民嗎?盡管不要求這個回報一蹴而就,但是各級財政在財力可負擔的情況下應該向農民傾斜,還歷史欠賬,而且速度越快越好,只有達成這樣的共識才能夠有一個解決問題的基本態度。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農民進城后必須解決的4個問題
最后是“人的城鎮化”問題。
目前,中國“人的城鎮化”即城鎮常住人口已經占了52.6%,但戶籍人口才35.3%,兩者之間的差別很大,如何解決差別,難度非常大。
未來城鎮化加速,必須要解決如下四方面的問題:
第一是就業。在就業問題上,我們必須要看清,90%以上的就業靠非公經濟來解決,國有經濟每年新增的就業機會非常少,因此,要讓農民增收,實現真正的城鎮化,就一定要營造一個更加有利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環境,才能給農民或者市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第二是住房。農民進城之后,不管有沒有房屋產權,但至少要有一個可以常住的地方。根據有關部門統計,進城農民工住在用人單位提供寢室的占52%,住在城鄉結合部農民房的占47%,自有住房只占0.7%,繳納了住房公積金的農民工僅3%。
第三是社會保險。目前,農民工繳納了城鎮養老保險的比重是16.4%,繳納了城鎮醫療保險的比重是18.6%,繳納了城鎮工傷保險的比重是27%,繳納了失業保險的比重是9.4%,整體的缺口很大。
第四是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在上海、廣州、深圳等地調研發現,區縣以上分管教育的官員都非常頭疼,有的地方,農民工子弟占比已經過半。現在的問題不是錢的問題,而是沒有土地(建那么多學校)。而且,解決了義務教育階段,高中階段怎么辦?要解決好這些問題一定要開動腦筋。過去,很多該管的事沒管,現在不管不行了。
總之,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鎮化取得的成就非常大,城鎮化率從1998年17.8%增長至如今的52.6%,非常了不起。到2030年,中國的人口達到15億,城鎮化率達70%,30%即近4.5億人口留在農村。在這個城鎮化推進的過程中,怎么能把三農問題解決好,是最大的問題。(來源:中國經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