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各地區的城鎮化水平差異很大,應走人口轉移型和結構轉換型并重的“二元”發展型新型城鎮化道路。通過在不同城鎮化水平的地區實施不同的城鎮化道路,推進各級各類城市競相發展,不斷完善我省的城市規模等級體系,以城市為引領實現我省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
城市化道路轉型需要重視
人類的城鎮化道路分為人口轉移型城鎮化道路和結構轉換型城鎮化道路。人口轉移型城鎮化道路是通過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尤其是向大城市轉移而提升城鎮化水平的發展道路,工業化是這種道路的基本推動力量。這種城鎮化道路會導致大城市規模持續擴張,大城市與中小城市之間的差距拉大,城市與鄉村逐漸分異。結構轉換型城鎮化道路是通過區域的經濟、社會、文化以及管理與空間布局等結構向城市轉型而提升城鎮化水平的發展道路,信息化是這種城鎮化道路的主要推動力量,這種城鎮化道路通過優化城市與城市、城市與鄉村的經濟、社會、文化等結構,從而縮小區域差距和城鄉差距,實現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單一的人口轉移型城鎮化道路是我省區域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從全省城鎮化發展的總體態勢來看,目前我省仍以產業空間集聚帶動的人口轉移型城鎮化道路為主,即我省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消化以持續不斷地向城市集聚為主,尤其以向首位城市成都市集聚為主,單一的人口轉移型城鎮化道路特征明顯。人口轉移型城鎮化道路是伴隨工業化的發展人口持續不斷地向城市轉移從而提升城鎮化水平的過程,因此這種城鎮化道路必然導致大城市規模不斷擴張、中小城市發展不足和城鄉發展差距拉大,表現為城市等級體系不合理。
要改變這種局面,城鎮化道路轉型應是實現我省多點多極支撐發展的戰略選擇。根據城鎮化道路的轉型思路,我省各地區應該根據城鎮化水平的差異實施以人口轉移型為主或結構轉換型為主的城鎮化道路,但不管哪種城鎮化發展道路都必須以產業發展為支撐,不同地區通過選擇不同的產業發展重點實現不同的城鎮化發展道路。
在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基礎上提升首位城市
我省的首位城市成都市城鎮化率已超過50%,應以結構轉換型城鎮化道路為主,通過發展現代服務業帶動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空間結構、文化與觀念結構的轉型與提升。成都作為全省的中心城市,其基本功能是為全省提供服務,因此發展現代服務業既是增強中心城市功能的重要保證,也是優化提升城市質量的重要手段。為了留出足夠的空間發展現代服務業,應引導成都低層次的存量產業向中小城市轉移,以實現現代服務業的集約化發展。根據產業結構演變的規律,相對于其他產業而言,現代服務業是一個區域的新興產業。根據拉坦·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階段論,一個區域的新興產業往往是處于創新階段的產業,因此對環境的創新能力要求比較高。成都是我省的科技教育中心,有著豐富的人才和智力資源,這為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創新環境,因此,科研中心、物流中心、會展中心、商務中心、購物中心、娛樂會所等現代服務業態應大力發展。同時,發展現代服務業并不排斥發展技術高端、管理先進的現代制造業,成都也應充分利用現代服務業提供的優越環境發展具有基礎優勢的電子信息、航空航天、機械制造、醫藥技術等現代制造業。通過現代服務業和現代制造業的聯動發展,推動首位城市質量提升。
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基礎上實現次級突破
如果按照戶籍進行城市人口規模統計,目前我省除成都以外的城市都是中小城市,城鎮化道路應以人口轉移型為主,通過工業化帶動人口向中小城市集聚。工業化是城鎮化發展的根本動力,工業發展狀況決定城市發展規模。我省城市普遍規模偏小的主要原因是中小城市的工業尤其是制造業發展不足,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不足。提高中小城市人口吸納能力的關鍵是加快新型工業化步伐,以產業為支撐給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我省的中小城市應抓住首位城市及其他區域產業轉移的機會大力承接相關產業。我省能源、礦產資源、農產品資源、人力資源和高新技術資源比較豐富,中小城市應根據自身比較優勢和市場需求發展能源工業、礦產品加工工業、農產品加工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等特色優勢產業。通過制定優惠的財政、金融、土地、人才等政策吸引企業到中小城市發展,將已有企業的市場優勢與中小城市的資源優勢相結合,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拉長產業鏈條,建立現代制造業體系并逐步培育產業集群。根據劉易斯的人口流動理論,新型工業化的發展必然吸引農業剩余勞動力向中小城市集聚。在此基礎上落實對中小城市戶籍完全放開的政策,推動農民工在中小城市定居落戶,不斷做大中小城市規模,以城市為引擎帶動我省各市州實現次級突破。
在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上夯實底部基礎
農村地區由小城鎮和鄉村構成,因此農村地區的城鎮化道路轉型就是在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上推進新市鎮和新農村建設,通過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空間結構、文化與觀念結構等的轉型實現就地城鎮化。
新市鎮是小城鎮在提升轉型過程中形成的具有鮮明“城市性”的新型小城鎮,它是農村地區的區域性微型中心,在經濟、社會、文化、交通、環境與生態等方面對其所在的廣大農村地區起重要的引導作用。新市鎮建設的前提是發展產業,產業發展必須堅持產城一體化。新市鎮非農產業的發展可以吸引附近鄉村的一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從事非農產業。
新農村建設必須從農業產業化抓起,即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工業資本、商業資本等投資農業進行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就是要轉變農業發展模式,以工業理念辦農業,通過土地流轉實現規模經營,走產業化發展道路,拉長產業鏈,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在農業產業化的基礎上可以實現農民職業化;在農業產業化的帶動下收入提高的農民會改善居住和生活條件,逐漸實現住宅成套化、村容村貌街面化。在物質生活得到改善的基礎上,農民的精神生活也會逐漸得到滿足,他們的整體素質會逐步提升。這樣的新農村已經在經濟、社會、文化和村容村貌上具備一定程度的“城市性”,這時的新農村已就地城鎮化了。因此,我省的新農村建設應包括農業產業化、農民職業化、農村城鎮化、戶籍鎮民化四個方面,這也是徹底解決我省“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