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6月28日消息 在近日召開的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上,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作了《國務院關于城鎮化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報告中稱,我國將全面放開小城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逐步放寬大城市落戶條件,合理設定特大城市落戶條件,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專家說,這是我國第一次明確提出各類城市具體的城鎮化路徑。
這也意味著,中國的城鎮化戰略理清了邏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市場擔心中國推動的“城鎮化”成為新一輪城市建設的理由和高潮,而事實上,中國一些地方已經因為這種建設出現了大量空蕩蕩的新城,甚至有些被稱為“鬼城”。根據統計,2000-2011年,中國城市建成區面積增長76.4%,遠高于城鎮人口50.5%的增速,工業用地容積率一般只有0.3-0.6,而發達國家和地區一般在1以上。
地方政府在建設新城過程中大肆借款,融資平臺已經成為中國經濟風險的一個重要來源,其規模龐大且不透明,現在部分地區已經無法償還到期債務,不得不以更高成本的理財產品來滾動。所以,在沒有搞清楚“城鎮化”概念之前,市場擔憂地方政府趁機以“城鎮化”政治任務為由借款,讓本地債務繼續膨脹,不利于中國金融安全。
盡管“城鎮化”具體方案還沒有出臺,但根據此次會議透露出來的信息表明,城鎮化主要是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即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說到底,就是“人的城鎮化”,這意味著政府需要將更多的財政資源投入到義務教育、就業服務、基本醫療、保障性住房等領域,為新市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這個方案將避免將“城鎮化”繼續等同“城市化建設”,避免債務風險、產能過剩以及資產泡沫等問題。
由于不同地區和城市發展水平差異巨大,中國一個農民工市民化后的成本是無法精準測算的,但不會太低,這也是很多城市拒絕戶籍改革的主要原因。應當說,城市化過程中,地方政府獲得大量土地出讓的收益,這部分收益應該用來為新市民提供公共服務。但是,地方政府拿這部分錢去修樓堂館所,現在中國一些城市已經出現“空城”現象,通過城市繼續蔓延并因此獲得土地出讓收益的可能性降低。這意味著,這些城市政府可能沒有太多的財政資源投入到戶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當中去。
以目前的戶籍開放政策看,全面放開的小城市恰恰是財政資源缺乏的地區,他們相比大城市或者中等城市而言,缺乏產業基礎,如果讓他們接受更多的農民工市民化,一則缺乏產業支撐的就業基礎,近些年以城市建設為主拉動建筑工人就業或相關服務業,一旦城市建設進入尾聲或停頓,就業將成為一個問題;其次,這些城市也缺乏穩定增長的財政資源,由于公共服務的持續性投入原則,上級不可能一次性財政轉移就能解決。
因此,“人的城鎮化”需要財政政策與產業政策改革予以支持,尤其是在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以及逐步降低對土地財政依賴的前提下,如何讓缺乏產業基礎的中小城市有能力吸收農民就業并實現市民化,這是接下來最重要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