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組織調研的《中國民生發展報告2013》已經完成。報告顯示,2012年全國家庭住房建筑面積的中位數為100平方米,人均30平米。近九成中國家庭全部或部分擁有現住房的產權。超過10%的家庭有兩套及以上的住房。(7月19日人民網(行情,問診))
人均30平米住房,數字確實令人欣慰。但對于這個30平,許多人卻是“沒感覺”,一經公布就引發輿論驚嘩。比照人均30平住房,人們又曬出自己蝸居,曬出自己的“膠囊”,以質疑自己“被30”。其實,人均30平肯定是可信的,問題是30平方米只是一個平均數以人口為“分母”的平均,只具統計學上的意義。看看北京剛剛發布的群租人均不得低于5平米的規定,又有什么感受?
平均數固然是重要的指標,但很多時候平均數并不代表大多數,而且客觀上掩蓋了大多數的真相。住房面積平均數是城鎮居民住房面積總數除以居民人口總數得出的結果,把住房面積總數比作一塊面包,假如有一部份人得到的特別大,那么必定意味著另一部份人得到的特別小,盡管平均的結果仍是一樣大小。
原鐵道部長劉志軍有374套房產,“房爺”被舉報有192套房,“房媳”家族在北京等地有十余處房產……這是少數大于平均數的典型例子。前昆明市長張祖林一年前在調研保障房現場工作會議上批評,有權有錢部門的人員有4、5套房子很普遍。以市長之身份,張祖林不會空穴來風,信口開河。未必所有有權有勢部門的人員都有四五套房子,但有四五套房子的人一定不在少數。有權有錢的人房子多得住不完,沒權沒錢的人沒有房子住,這種現象其實是公開的秘密。
一個在全國660個城市的調查顯示,有高達6540萬套住宅空置,足以供2億人居住。這些無人住的房子,使多少住蝸居乃至沒房住的人“被30”?“張家有財一千萬,九個鄰居窮光蛋,平均起來算一算,個個都是張百萬!”這首形容收入平均數掩蓋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擴大的打油詩,用來狀摹住房平均數掩蓋的問題,同樣很貼切。當大多數人的人均住房面積達不到平均數,那么所謂的平均數不僅沒有了平均的意義,相反更凸現了貧富差距的擴大和房地產市場的失范。
一輪輪房地產開發熱以及由此掀起的炒房潮,推動房價不斷飆升,真正需要住房的人買不起房買不到房,沒有住房需求的人卻買了大量的可能永遠都不會去住的房子。這場只能是少數人獲利的金錢游戲留下了種種社會問題:大量買不起房的人對社會失望抱怨,大片空置房造成社會資源浪費,巨大的樓市泡沫不斷積累著金融風險,而這個少數人的游戲最終要由全社會以及我們的子孫后代來埋單。人均“被30”是一面多棱鏡,除了反映居民居住條件發生的變化,除了反映住房建設的總量,還折射出了巨大的住房空置率,折射出了蝸居者的無奈,折射出了房奴的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