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一些地區近期興建地標性建筑和超高層建筑的現狀,城市化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原所長牛鳳瑞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一些輿論對于超高層標志性建筑一邊倒的反對,一些部門又對這類建筑過度熱衷,這些都是對超高層建筑的過度解讀。地標性建筑客觀上能夠成為一個城市的外在形象,進而提升整個區域的價值。目前一些標志性建筑取得了較好的效益,這是后人爭相效仿的原因之一,標志性建筑同時也是建筑技術提高的標志。
牛鳳瑞認為,建設標志建筑涉及三方面風險,第一是建設風險建筑技術能否達到要求,第二經濟風險成本和收益能否取得平衡,第三是社會風險即該建筑是否適合中國國情。他認為成本和收益比是標志性建筑是否建設的關鍵因素,如果是企業投資的市場行為就很好,如是政府主導投資就要畫個問號。
牛鳳瑞并不反對有關部門支持標志性建筑,超高層建筑的建設涉及到很多非企業能操控的條件和風險,有關部門應予以協助。首先,在規劃和選址方面應予以企業協助,周邊環境影響要進行評估,對超高層建筑的基礎市政配套要跟上,還要把風險告訴企業。牛鳳瑞表示具體建多高要符合工程技術、經濟效益等標準,不能通過行政干預拔高高度。對超高層建筑等標志性建筑主要應考慮其經濟功能和實際使用功能,只有這樣才能持續的帶動區域發展,達到政府、社會、企業利益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