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將近半年的征集意見以及修改之后,被視為新型城鎮化發展總綱的城鎮化中長期發展規劃,已經接近“完稿”。按照國家發改委設定的工作程序,在完成相關14個部委的會簽之后,將報請國務院討論批準,并最終上報中央政治局審議。
目前,以產業化帶動就業,解決“人的城鎮化”,在幾經修改之后,成為城鎮化中長期發展規劃主導路徑的“共識”。圍繞這一核心,戶籍、土地、行政管理、財政等方面的配套政策的主思路也已基本厘清,而土地管理制度領域的改革或將成為配合城鎮化最先啟動的改革領域之一。
作為中國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路徑,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方式,已經上升到執政戰略的高度。因此,多位接近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的分析人士認為,雖然城鎮化中長期發展規劃已經接近完稿,但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總體發展思路后,最終定稿向社會公布的可能性較大。
在此之前,對于中國新型城鎮化模式在“特大城市群”和“發展中小城鎮”中如何選擇的問題,規劃將集中于解決路徑和方式問題,而無論哪種模式,小城鎮建設都是繞不開的問題。
在接近完稿的“規劃”中,產業先導城鎮化發展道路,占據了比較大的篇幅,并且預留了相關配套政策的銜接接口。
6月26日,受國務院委托,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城鎮化建設工作情況”。在報告過程中,徐紹史表示,大量農業轉移人口難以融入城市社會,在城鎮內部出現新的二元結構矛盾,制約了城鎮化對擴大內需和結構升級的推動作用。
因此,在調研過程中,國務院參事室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調研組的調研重點,放在未來的新型城鎮化過程中,避免出現城鎮內部的二元結構,即與城鎮化同步甚至先導實現產業化,以持續穩定的就業機會增長,帶動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平穩、持續發展。
在調研組調研的省市中,湖南省長沙及其周邊地區、安徽省六安及其周邊地區以重點形成產業鏈制造就業機會,在拉動經濟增長和形成產業競爭比較優勢的情況下,逐步實現城鎮化的模式,被調研組認為充分尊重了市場規律,因而得到了肯定。
記者了解到,在湖南調研期間,國務院參事室有關人員分別對中聯重科、三一重工等大型工業企業的產業園園區進行了調研。如湖南省漢壽縣,農業人口比例近80%,工業總產值只有4億元。2009年中聯重科在漢壽建園,3年后規模工業產值達到86.2億元,城鎮化率從5年前的23%提高到40%,農業大縣已進入全省工業經濟前4強。
在對安徽省的調研過程中,國務院參事室有關人員重點調研了六安市城鎮化建設工作,調研組對六安管轄的葉集、霍山兩地進行考察,收集了兩地城鎮化建設的成績及存在困難后,該調研組有關負責人表示,要把產業發展擺在城鎮化建設的突出位置。
前述接近住建部的權威人士告訴記者,在接近完稿的“規劃”中,產業先導城鎮化發展道路,占據了比較大的篇幅,并且預留了相關配套政策的銜接接口。
產業“帶”人
2013年7月3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城市藍皮書》。其中指出,目前中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程度綜合指數僅40%左右。而在2030年前,我國還有3.9億農民工需要市民化,粗略計算,市民化所需公共成本約51萬億元。本報資料室/圖
送審在即
在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前,將送交中央政治局進行討論。
“從6月甚至更早,規劃的草稿就開始根據征求上來的意見修改、調整了,每個部委負責和自己職能有關的部分,由國家發改委統籌。”8月14日,接近住建部一位權威人士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他所言的“規劃”即是“城鎮化中長期發展規劃”(下稱“規劃”),按照國務院的工作分工,“規劃”工作由國家發改委牽頭。
目前,“規劃”的修改、調整和完善工作已經接近尾聲。主導思路、實現路徑、規劃目標等方面的表述已經基本“完稿”。在對個別領域的表述內容進行技術性修訂后,“規劃”將送交國務院審議,而后根據國務院討論的意見再行完善,最終送交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
“規劃”編制工作于2010年就已啟動,不過,該項工作迅速提速是在中共十八大完成最高領導集體的換屆之后,從2013年春節之后開始,由國家發改委統籌,以國務院參事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兩個國務院直屬部門為主,在全國范圍內展開調研。
調研組主要調研重點對象是中西部地區,包括湖南、湖北、安徽、四川、重慶等中西部省市占據絕大部分,東部沿海地區的調研對象,則以江蘇、浙江為主。
參與陪同調研組的地方政府人士告訴記者,調研組在省內調研的重點是縣、鎮一級,并曾提出“設立新型城鎮化試點”的建議,但最終國家發改委表現得較為謹慎,目前,尚未有城市正式獲批。
記者了解到,由于“新型城鎮化道路”已經涉及到“執政戰略”和“發展模式”的高度,因此,在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前,將送交中央政治局進行討論,在形成一致意見后,再由國務院常務規劃審議通過。
土地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改革,如果不出意外,將成為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最先啟動的改革領域之一。
土地為先
圍繞產業作為引導的城鎮化發展路徑,土地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改革也已經完成了初步框架,如果不出意外,將成為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最先啟動的改革領域之一,也是與城鎮化關系最為緊密的改革領域之一。
目前,國土資源部已經形成了總計27條“關于改革完善土地管理制度的政策建議”(下稱“政策建議”)上報至國務院進行討論。而這27條政策建議的絕大多數,是圍繞實現“人的城鎮化”做出的,這27條建議將成為十八屆三中全會后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基礎。
記者了解到,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后啟動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可能包括,在保留現有征地制度的前提下,縮小征地范圍,改產值補償為市場價值補償;在保持用途管制的前提下,規范農村經營性集體建設用地的流轉;依托現有土地交易機構,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推進集約節約用地,對增量建設用地和存量建設用地出讓方式等領域,進行差別化管理等。
“徐紹史在國土資源部任職時,就部署了很多配合城鎮化的土地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改革措施,所以,土地領域的改革,現在表現得相對成熟,地方上的嘗試也多一些。”一位接近國土資源部的人士稱。而在卸任國土資源部部長之前,徐紹史就部署工作要求,在2013年制定“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規范”、開展農村宅基地試點等改革工作。
與此同時,部分地方政府,已經先期開始試驗的“一改帶九改”的模式,對城鎮化的推動,也得到肯定。所謂“一改帶九改”的方式,是指以土地制度改革和創新,帶動戶籍、社會保障等九方面的綜合改革,最終實現“人的城鎮化”這一目標。
記者了解到,嘉興市2008年啟動以增減掛鉤為核心的“兩分兩換”(宅基地與承包地分開、搬遷與土地流轉分開,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換股換租換保障、以宅基地換錢換房換地方)試點,通過“一改”(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帶“九改”(城鄉就業、社會保障、戶籍管理等),形成了城鄉統籌發展的較好格局。
2009年的當地經濟普查結果顯示,嘉興市農村勞動力從事一產的僅占17.2%,絕大部分實現了向二三產業的轉移就業;農民人均純收入中工資性收入占60.6%,家庭經營性收入占31.32%;居住意愿多樣化,愿意遷入城區、新市鎮和新社區居住的比例為32:37:31。這一數據表明,“人的城鎮化”在嘉興得到了較好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