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記者和幾家助學公益組織的志愿者們一起,走訪了省內幾所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村學校以及城市外來工子弟學校。記者發現,在這些學校中,“隱性輟學”現象頗為嚴重,主要表現為:部分學生“混日子”,只為拿到初中畢業證;有的學生雖在學校編冊內,卻長期外出打工,快畢業時才返校參加考試。
“這些學生沒有完全接受義務教育,文化程度低、專業技能差,即使外出打工,也只能是廉價勞動力。而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素質的培養更是堪憂。”助學志愿者“木馬”說。
貧困、單親家庭子女,留守流動少年是“隱性輟學”的多發群體
助學志愿者在多年走訪中發現,貧困、單親家庭子女,留守流動少年是“隱性輟學”的多發群體。
屏南某鄉鎮中學初二學生周楷,是福州“螢火蟲助學”組織的資助對象。周楷在單親家庭長大,母親在他幼年時改嫁,父親長期在外打工。
去年11月的一天,老師責怪周楷,稱其父母從不參加家長會。第二天,周楷負氣出走,投奔在上海打工的親戚。“我們聽說此事很著急,輪流給周楷打電話,還專門請心理咨詢師與他談心。經過反復勸說,今年春節前,他終于回到學校。”志愿者“飛花”說。
一部分學生雖然一直待在學校,卻消極怠學“混日子”。
記者在漳州某縣一中學了解到,該校初中部一個年段450多名學生,其中僅50多人能考上縣重點高中。于是,成績較好的學生被集中在一個班級,重點培養,學校教育資源也相應傾斜。而其他班級的學生,能考上普通高中的不到兩成。
記者在該校一份初二年級期末考成績排名表上看到,單科成績為零分的多達14人,全是成績較差班級的學生。一名學生說:“只要不遲到、不吵鬧,即使你趴在課桌上呼呼大睡,老師也不會管。”
學校教育欠妥、家庭教育缺失、社會不良風氣影響等構成諸多誘因
“‘隱性輟學’現象確實存在,我們有時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安溪縣虎邱鎮金榜中學任老師說。
任老師告訴記者,農村學校教師編制少,有的教師須一人身兼三個年級的授課。而一些學生厭學情緒強烈,有的甚至想出去打工。為了不讓這些孩子輟學,老師還要經常家訪,“我們既當老師又當‘保姆’,即使這樣,如果家長和學生不配合,效果也很有限”。
“每年縣里都會統計各所學校的升學率,排名越靠后,學校的壓力越大。在人力物力有限,又要保升學率的情況下,我們只能有選擇性地‘抓優促差’。”一位農村中學校長道出苦衷。
據調查,學校和老師的忽視,加劇了成績較差學生的厭學情緒。此外,導致“隱性輟學”現象還有家庭和社會方面的原因。
一是家庭教育缺失。比如,父母外出打工家庭的孩子,往往是由老人照顧,而老人往往會“帶”不會“教”,孩子們不知學習的意義何在。寧德市民族中學校長鄭一平說:“有的父母教育方式簡單粗暴,一考不好就打罵,使得孩子越來越不喜歡學習。”
二是家境貧困。“我曾經教過一名學生,特別有音樂天賦,可主要科目成績較差。如果在城市,有能力的父母會送這樣的孩子進藝校,但很可惜,這個孩子家里比較貧困。”方梨紅是閩南師范大學大四學生,曾在省內多所山區中學支教。她告訴記者,有些孩子是“特長生”,由于家里條件所限“逐夢無門”,在學校因學習成績差又充滿挫敗感,于是得過且過。另外,有些貧困家庭的孩子心理早熟,不忍心一直“拖累”父母,一心只想著能提早出去打工。
三是難以抵擋“外面的誘惑”。“初中生這個年齡段易受外來影響,但辨別能力不足。受社會拜金之風影響,孩子們覺得學習很枯燥,賺錢更有吸引力。”志愿者“木馬”說。此外,近年來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不樂觀,也導致一些農村家長認為與其讓孩子讀書,不如讓其早賺錢,這讓孩子們更沒有學習的動力。
“隱性輟學”現象亟待重視,多方合力、多措并舉才能解決
“‘隱性輟學’現象應引起社會足夠重視。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政府、社會、學校以及家長的多方面合力。”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黃愛玲說。
黃愛玲認為,應健全完善評價制度。要改變以升學率和考試成績作為唯一標準來評價學校、教師的做法,設置一套科學的教育質量評定標準,學生的學業質量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還要考慮社會效益等。對學生的評價也應由唯單次考試成績論的終結性評價,轉向突出學生變化與進步的發展性評價,盡可能培養學生的自信和自尊。
她還建議,政府應加大對貧困地區農村學校的資源傾斜。一方面,調配教育資源,爭取出臺更大力度的獎勵政策,鼓勵優秀教師前往農村學校或外來工子弟學校支教;另一方面,要加大對貧困學子的資助力度,重點關注單親家庭學生和留守學生,而且,助學不能局限于成績優秀的學生。
寧德市民族中學校長鄭一平則認為,政府要下大力氣解決好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特別要幫助更多的農村大學生實現就業、創業,從而讓一些農村家長和孩子看到希望,使他們摒棄“讀書無用論”。另外,社會各界對農村教育的關心也很重要,比如,大學生假期下鄉支教以及志愿者助學,對孩子們的幫助很大。
一些專家學者也指出,政府要從農村初中生分散、學校規模小的實際出發,提高其師生比,增加教師編制;要逐步探索教師退出和進入機制,遴選優秀教師留崗任教,由政府統籌給知識結構老化的老教師提供適合的培訓和崗位,最終均衡農村初中師資結構,解決“超編缺人”的窘境。中職學校具有成績要求低、經濟負擔少、技能含量高的優勢,要大力推廣中職教育,吸引農村學生向中職學校分流。
近年來,“螢火蟲助學”組織資助不少貧困孩子上了高中。同時,通過與職業學校掛鉤的方式,推薦家庭特別困難或實在無能力繼續求學的學生初中畢業后進入職校,職校適當減免學費。而這些職校又與企業有簽約合作關系,學生畢業后可直接就業。
“目前,這樣的職業學校還是太少。如果政府能大力推廣中職教育,進一步扶持和推進職校與企業的校企合作,必將有助于減少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隱性輟學’現象。”志愿者“飛花”說。
點評
“隱性輟學”不容小覷
黃楓
近年來,隨著政府投入的逐年加大和一系列傾斜政策的落實到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輟學現象逐漸減少。然而,發生在學校之內的“隱性輟學”現象卻浮出水面,成為當下一個新的教育問題。
“隱性輟學”現象的存在有諸多誘因。課業負擔重,一些學生存在畏難甚至厭學情緒;家庭教育缺失,一些家長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只看成績不究原因,缺乏對孩子的理解和溝通;農村教育資源相對貧乏,師資結構失衡,加上現有的教學評價體系過分注重升學率,導致一些學校、教師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成績較好的學生身上,致使
一些成績不好的學生感覺受到冷落,加劇了厭學情緒;學校和家庭疏于引導,使社會不良風氣侵蝕了孩子們稚嫩的心理……
“隱性輟學”,后果堪虞。它可能導致這部分學生在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發生“偏軌”,道德素質低、社會責任
感差,甚至成為問題少年。長遠而言,他們步入社會之后,由于文化水平低、專業技能差,很難成為國家未來合格的建設者。
因此,“隱性輟學”事關重大。要重視解決好這一問題,盡快出臺具體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已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