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組織上百位專家歷時1年多就城鎮化問題作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批成果,希望和國務院領導進行交流。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專門邀請兩院院士及有關專家到中南海,聽取城鎮化研究報告并與他們進行座談。(9月7日中華網)
中國政府高層的決策機制越來越科學化了,能更積極地聽取和采納專家智囊的合理建議。近日,李克強總理邀請工程院、中科院的院士、專家到中南海就城鎮化課題進行探討和座談,這就是政府高層積極聽取專家建議的很好的例證。
院士、專家的建議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城鎮化趨勢已不可逆轉。根據工程院課題組大樣本抽樣調查的結果顯示,現在“80 后”和“90后”新生代農民工普遍不愿再回鄉務農,他們迫切希望成為真正的城里人,當前,城鎮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只有努力去做好;
二是搞好城鎮化的合理布局。有院士拿自己最近手繪完成的地級市分布圖向總理介紹城鎮化布局,認為經過長期歷史沿革,我國自然形成了呈網格規律分布的200多個地級市,依托這些節點(地級市)推動就近城鎮化將大有可為,城鎮化布局確實很值得關注的重要問題;
三是強調處理好城鎮化和產業、就業的關系,避免城鎮化造成土地流失、農村空心化等“鄉村病”問題,有院士強調城鎮化過程中發展就業的重要性,有的院士特別關注土地流失問題;
四是關注城市化過程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有院士認為,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資源、環境、生態等問題也不容忽視。
五是提醒注意城鎮化進程中的誤區和錯誤方向。不少院士認為,近些年來我國城鎮化取得了長足進步,積累了一些經驗,但也確實存在質量不高、缺乏科學規劃等問題,尤其是城鎮化率虛高,1億多農民工進城后享受不到同等公共服務,只能算是“半城鎮化”。
李克強提出了關于城鎮化的重要看法, 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是,李克強總理提出了關于城鎮化過程中如何重視發展產業和創造就業機會的指示。李總理說:“興城首先要興業,有產業支撐才能有就業,特別是要發揮好服務業這一最大就業容納器的作用。如何做到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這新四化融合發展,實現產城相融、互促共進,是我們需要解決好的一大課題。”
城鎮化與產業、就業的關系是我國當前城市化發展中的關鍵問題。當前一些地方的城鎮化,由于政績目的驅動,經常變成為城鎮建筑規模的擴大,城鎮化成了追求GDP的手段和“應景之作”,或由于財政收入和官員利益驅動,城鎮化變成了房地產的開發,城鎮化率虛高發展,這其實是離開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來搞“城鎮化”,并沒有解決城鎮化的根本問題。中國一段時間以來的城鎮化,其實是滯后于工業化,導致一些二、三線城市出現“產業空心化”,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
其實,城鎮化的健康進程,應該以發展產業,特別是發展第三產業作為先導,作為配套舉措。城鎮化必須有支柱產業的發展作支撐,這是非常重要的。城鎮有產業,特別是有發展起來的第三產業,才能解決好就業問題,才能讓進“城”的農民有穩定的收入。著名的經濟學家厲以寧曾說:農民工及其家屬最關心的是能否在城鎮中安居樂業,以及孩子能否受到與市民孩子同樣的教育。顯然,城鎮只有在產業的支持下,才能先讓進城的農民實現就業而穩定下來。 產業發展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基礎和支撐,城鎮化決非簡單的“造城”,如果城鎮化唱的是“空城計”,那么,就等于是造“鬼城”,必將生產嚴重后果。城鎮化必須要有產業、有就業、有人氣,所以興城先要興業,以產業來支撐就業,讓城鎮化成為健康可持續發展系統性重大工程。新型城鎮化必須與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必須推進產業空間的合理布局,不斷優化人口結構,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產消費模式。只有“業興”,即發展產業和增加就業,才是真正的“城興”,即城鎮化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