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地方的戶籍改革試點中,出現了“逆城市化”現象,一些農民工不愿意要城市的戶口,甚至很多原有城市戶籍的人口希望換成農村戶籍,以分得田地。實際上,這不是一個新鮮話題,從上世紀80年代末國有土地使用權市場化以來,逆城市化現象就一直存在。
發達國家也有逆城市化,那是指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城市人口流往郊區,其主體是想過鄉村生活的城市人,目的是提高生活品質。我們的逆城市化則是農民拒絕成為市民,甚至市民要去做農民。這當然不是中國城市化已經極度發達,城市市民追求田園生活,而是在某些土地增值較快的農村,人們要以農村戶口獲得土地。獲得土地有什么用呢,簡單說,等待可能到來的拆遷以獲得較高溢價補償。為什么說這不是新鮮話題,因為只要有土地增值和農村土地變為國有土地的城市化進程,就有這樣的逆城市化現象,珠三角、長三角很多年前就出現過這樣的情況。
有些大城市農民工想入而不得,有些城市農民工寧愿放棄市民身份也要守著老家的一畝三分地。兩種看似相悖的選擇,都是農民工基于現實制度下的理性選擇。拿到某些大城市的戶籍,等于拿到與之相配的各種福利,可是在某些城市,市民只不過是一個空頭名分,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全部沒有跟上,農民工怎么愿意放棄土地?在農村,土地在事實上承擔了農民的社保功能,即使他們的主要收入來自打工,但土地仍然是一份保障,更何況,城市化的進程中,他們的土地還會升值。
有人以為,逆城市化多是在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或者靠近城市的農村,那里的土地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逐漸升值。但實際上,逆城市化是普遍的。根據統計,我國不僅城市在擴張,農村也在擴張。農村的擴張主要是農村建設用地的擴張。按道理,城市擴大了,農村不是應該縮小嗎,但事實卻相反。這是因為農村實行的是集體土地所有制,每個村民都有權利獲得屬于自己的宅基地。一戶農民原本只有一塊宅基地,但假如他有兩個兒子,兩個兒子都得成家,都得要宅基地,村里就要從集體土地里拿出來,這樣農村建設用地總體也在擴大。這就出問題了,我國土地總規模是一定的,城市用地擴大,農村建設用地又擴大,這種逆城市化帶來的后果就是耕地面積縮小,甚至危及糧食安全,國家為什么一直強調18億畝耕地紅線,就是這個道理。
土地資源如此緊張,可是農村建設用地的擴張很多是浪費的,這就是資源配置出了問題。我們去農村看看就知道,很多農民工常年在外打工,但家里的房子占地常常數百平米。很多地方,農民集體土地使用效率下降,農民宅基地利用率也很低。這就是逆城市化現象里包含的困境,一方面很多農民進城進不去,另一方面他們也回不來,他們在農村的土地多數使用率極低。
但反過來想,既然逆城市化是資源配置出了問題,那如果加以調整,其中藏著資源優化配置的巨大空間。如果從現象上看,當下的城市化進程簡直一片亂象,有的地方到處造城卻抵制農民進城,有的地方趕農民上樓農民卻不愿意,有的城市農民想進而不得,有的城市市民想辦法當農民。但這一片亂象中,其實糾結的不過就是戶籍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兩條線。只要這兩個改革真正齊頭并進,這一系列亂象就能得到有效治理,而我國的城鎮化進程也才能真正釋放經濟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