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深秋,無邊無際的高粱紅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輝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愛情激蕩。”這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在其成名作《紅高粱》中,對“高密東北鄉”風土地理的描寫。
《紅高粱》劇組帶旺旅游
今年秋天,這一小說中出現的場景,在高密“東北鄉”得以還原。當地5月種下的3000多畝紅高粱正進入成熟期,而隨著電視劇《紅高粱》劇組的進駐,紅高粱風情更成為旅游熱點。
國慶假期,記者來到莫言作品中反復提到的高密“東北鄉”。從地理上講,“東北鄉”泛指原高密市的大欄鄉、河崖鄉,即現在的高密市膠河疏港物流園區以及夏莊鎮、姜莊鎮的一部分。
記者來的當天,正趕上演員周迅在高粱地里拍攝。連日來,人口不足2萬人的膠河疏港物流園區,每天涌入的游客超過1萬人,令這個以往無人問津的小鎮應接不暇。
在大片種植紅高粱的莫言舊居平安莊附近的沙口子村,村外公路兩側,來自周邊縣市乃至外省的車輛排了足足2公里長。為避免游客影響拍攝,工作人員在距離高粱地一公里遠就拉起警戒線,嚴禁車輛進入。步行進入的人群,也只能在高粱地外圍參觀。
記者登上旁邊的一處高地,秋日的陽光為眼前一片壯觀的紅高粱披上一層金光,飽滿的谷穗隨風搖曳宛如道道紅色波浪。劇組搭建的碉堡、青紗橋、土匪窩、瞭望哨、燒酒坊穿插其中,讓人有時光穿越的感覺。
企業看中紅高粱紛紛合作
正在附近忙著組織收割的高密東北鄉農業專業合作社社長張新福告訴記者,東北鄉地勢低洼,有4條河流匯集,一到秋天就澇,歷史上就有種植高粱的傳統。上世紀70年代之后,隨著種植條件的改善,高粱種得越來越少了。而重新種植紅高粱,讓農戶看到了致富新希望。
“莫言獲獎后,不斷有外地企業前來聯系種植高粱事宜,在政府牽線搭橋下,貴州賴家河酒業、山西水塔老陳醋等企業先后與合作社簽訂了3200畝的高粱種植合同,由企業免費向種植戶提供高粱種子,并將高粱收購的保護價定于不低于2元/斤。”張新福說。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原先種玉米每畝收入就1000多元,種高粱后由于引進高產新品種,每畝收入能達到2000元。另外,合作社與省內一家企業就高粱秸稈回收再利用達成意向,每畝還可增加幾百元收入。而高粱收獲后,農戶還可成片種植菠菜等蔬菜。
“目前合作社已有200多戶農民加入,今年是頭年種植,收成很不錯,除了攝制組占用的400畝外,其余2000多畝正在收割。”張新福說,由于高粱品質好,合作社還對高粱米進行深加工,做成特色農產品對外銷售。
“莫言效應”帶動文化投資
“莫言效應”不光帶動了家鄉農戶受益,整個“東北鄉”也成為文化投資熱點。除了與山東衛視傳媒有限公司合作在當地拍攝《紅高粱》電視劇,物流園區還計劃引入投資以莫言故居為中心打造鄉村文化旅游基地。
“生死疲勞印象館”、“膠河民宿”、“平安莊教堂”、“爐包鋪”、“草鞋窯子”、“會唱歌的墻”……在平安莊莫言舊居門前,昔日小說中展現的故鄉記憶正出現在一幅幅規劃展板上,吸引不少游客駐足。
“我們已聘請專業設計公司對東北鄉發展鄉村文化旅游進行了整體規劃,未來計劃投資10多億元,在膠河兩岸通過整合莫言舊居、《紅高粱》外景拍攝地、東北鄉民俗體驗區等旅游資源,打造獨具‘東北鄉’風情的紅高粱文化體驗中心。”膠河疏港物流園區管委會主任楚洪鵬說。
傍晚時分,華燈初上。車行在游人散去的物流園區,一棟棟新式住宅樓正拔地而起,12公里外青島新機場的建設正給這片紅高粱鄉土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道路上,這里正在向現代化的物流中心轉型,昔日莫言文學王國中的“東北鄉”將不再只是一個鄉土意義上的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