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氣象臺發布的6日8時至7日8時“全國空氣污染氣象條件預報圖”顯示,北京、石家莊為紫色六級“極差”氣象條件,極不利于空氣污染物稀釋、擴散和清除;整個京津冀區域和鄭州、西安周邊的氣象條件為紅色五級“差”;橙色四級“較差”氣象條件的范圍遍布北京、天津、河北、陜西、山西、河南、山東等7省市。整個長假期間,北京晴好天氣僅有兩日,霧霾天氣預計或將持續至8日。
金秋是一年中最舒適的日子,原因不只是這是一個收獲的季節,也是一段景色宜人的時光,而且是一個溫度和氣候極其適宜的時間段,故有秋高氣爽之謂。這個季節不僅適宜出游,也極有利于工作,同時,也特別有利于孕育后代。可惜的是,這段時間出生的孩子一到塵世,就不得不呼吸重重霧霾;而此段時間受孕的胎兒也不得不隨母親一起呼吸極度污濁的空氣,這對他們的智商和預期壽命有多大影響,天知道?
不過,大致也可以根據一個極具爭議的研究結果來推斷一下。2013年7月8日,美國、中國和以色列研究人員共同研究的一項報告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其主要結論是,從1980年以來中國大陸北方長期大量燒煤的狀況導致中國大陸北方比南方空氣污染(霧霾)的程度提高了55%,相對應的是北方居民壽命縮短超過5.5年。如果這項研究的結論可信,則可以預料,長此以往,不僅此段時間出生和孕育的孩子預期壽命會縮短。
這個研究結果也自然讓人疑問,現在本應是藍天白云的金秋卻霧霾重重是因為燒煤產生的嗎?在有確切的調查之前當然不好貿然斷是與否。不過,從北京的情況看并不能確定,因為北京和北方的冬季供暖還有一個多月(11月15日才正式供暖),而且即便供暖,北京絕大部分供暖系統也不燒煤了,而是改燒燃氣。
氣象部門分析的原因是,一是近日北京和周邊地區冷空氣活動偏少,且活動偏北,華北黃淮等地地面風力較小,不利于污染物的擴散;二是京津冀地區地形獨特,西、北方向都有山巒環繞,且大城市聚集、人口密集。如果一段時期內,大氣穩定、對流弱、水平風比較小就會引發累積效應,大氣中的污染物沒法及時排散出去,容易出現霧霾天氣。
沒有風吹散不了霧霾只是一個間接原因,真正的直接原因,即產生霧霾的根源何在,卻并未道明。按照過去的調查和分析,機動車、燃煤、揚塵對PM2.5(空氣中直徑小于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細顆粒物,是霧霾形成的主要原因)貢獻率分別為22.2%、16.7%和15.8%,是目前影響北京市空氣環境質量的三大重要污染源。但是,國慶長假期間,北京市區機動車行駛減量,部分工廠、工地停工,而且北京市燒煤并不多,但為何霧霾依舊嚴重?
一些研究人員堅持認為,局地污染源和區域污染傳輸是重要的污染源。盡管長假北京本地車輛行駛減少,但北京的機動車實在太多,目前已達537.1萬輛。全市機動車每年消耗燃油700多萬噸,年排放污染物總量約90萬噸,含碳氫化合物7.7萬噸,氮氧化物8萬多噸。即便長假機動車少了一些,但500多萬輛的龐大機動車基數和外地車并不限行進入北京也使得在北京行駛的車數量不少,成為重要的污染源之一。
另一方面,區域污染傳輸中最大的污染源是燃煤和工業污染。在京津冀區域,燃煤總量一年超過3.5億噸,但北京占比不足7%,二氧化硫排放強度8.5噸/平方公里,是全國平均水平2.3噸的3.7倍。此外,周邊省份都是鋼鐵、建材、火電、化工等工業密集區域。例如天津,石化化工行業高速發展,導致顆粒物、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顯著增長。因此,北京周邊的污染源傳輸似乎也可以解釋為何今年霧霾天氣早早來臨。
然而,對于上述分析,也有不同意見。2013年6月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發布的《北京公共服務發展報告(2012-2013)》指出,北京市PM2.5形成的機理過程比較復雜,工業排放源產生的污染很復雜,甚至包括餐飲業、其他行業的污染情況,而且,經過化學反應以后PM2.5形成過程還不是非常清楚。所以,現在首先要做的是觀測PM2.5的分布特征,其次是研究其形成過程。
令人尷尬的是,早早來臨的霧霾更像是對立下治霾軍令狀的挑戰。9月中旬發布的“大氣國十條”提出,京津冀地區PM2.5濃度到2017年要下降25%,比去年提出的《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目標高出3倍多。其中,明確指出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因此,現在早早來臨的霧霾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值得環保部門進一步認真調查,而不是分析。查不出原因,治理霧霾就會無的放矢。北京和北方地區在秋高氣爽的季節也出現了重度霧霾天氣既是一種挑戰,也表明了治理空氣污染的緊迫性。不僅職能部門不該等待,所有人都無法等待,因為空氣沒有特供,所有人都會受到霧霾的影響,危及健康,減少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