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三级色|麻豆激情在线|久久一级精品视频|天天躁日日躁性色aⅴ电影|美女热舞19禁深夜福利视频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5年07月19日
星期六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徐匡迪 工程科技:撐起強國富民的脊梁
時間:2010-06-23 10:34:13  來源:《求是》 

  c4458715e0d2c4a4814945cdff0684ab.jpg

中國工程院院長  徐匡迪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工程技術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是撐起強國富民的脊梁。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中央的領導下,中國工程科技界獻身祖國,以國家的發展與強盛為己任,克服種種困難,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使我國工程科技總體水平大幅提升,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顯著增強,部分領域已躋身國際先進行列,在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等方面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一、我國工程科技的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工程科技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建國初期:激情燃燒的歲月。新中國成立之初,科技基礎非常薄弱,多數技術領域幾近空白,全國科技人員還不到5萬人,人才匱乏和科技基礎薄弱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瓶頸。黨和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進工程科技的發展。首先是對高等學校進行了大規模的院系調整,新設置了一批工業學院,大力發展獨立建制的工科院校,大幅度增加專業性的工學院,培養了一批國家急需的工程科技人才。其次是選派優秀畢業生出國深造。與此同時,以錢學森等為代表的3000多名優秀科技人員先后歸國,投身于新中國的建設事業,為我國工程科技的發展增添了新鮮血液,提高了起點。三是成立了中國科學院,隨后鐵道、電力、鋼鐵、建筑、機械、紡織、水利水電、地質、醫學、石化、煤炭、農業、林業等大批科研院所如雨后春筍般相繼建立,形成各行業的科研核心力量。1956年,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向科學進軍”的口號,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明確提出“四個現代化”的建設目標,極大地激發了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人人激情燃燒,不僅為國家建設作出貢獻,也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第二階段,“文革”十年:曲折動蕩的年代。“文革”期間,科技工作大部分癱瘓,研究機構被肢解,高等教育被中斷,廣大科技工作者被迫停止科研、教學工作,下放到農村或廠礦勞動。盡管如此,在周恩來、聶榮臻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堅強領導下,依靠“文革”前十余年工程科技發展打下的堅實基礎以及廣大工程科技工作者為祖國無私奉獻的精神,國防和尖端工程科技領域仍取得了一些重要成就。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成功(1967)、第一座自行設計施工的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1968)、首次地下核試驗成功(1969)、“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1970)、第一艘核潛艇安全下水并試航成功(1971)、第一條超高壓輸變電工程——劉家峽水電站建成輸電(1972)、第一臺每秒運算百萬次的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試制成功(1973)、大港油田和勝利油田建成(1974)、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和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寶成鐵路)建成并交付使用(1975)等,我國工程科技史上許多“第一”和重大工程是在這段曲折動蕩的年代里誕生的。

  第三階段,改革開放:工程科技大發展的春天。1977年恢復高考,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科技界迎來了“科學的春天”。1985年,國家出臺《關于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之后相繼制定和實施了863計劃、星火計劃和火炬計劃,大大提高了我國工程科技的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1994年國家成立了中國工程院,1995年提出在全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中國工程院的成立,凝聚了一批優秀的工程科技專家,極大地鼓舞和激勵了工程科技界,為推動工程科技事業的發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四階段,走向創新:引領科學發展的新時代。2005年以來,胡錦濤總書記提出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秶抑虚L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制定了中國自主創新的藍圖。大飛機、高檔數控機床、大型油氣田及煤層氣開發、大型核電站、重大新藥創新、載人航天及探月工程等16個重大專項相繼實施。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國工程科技進入了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新時代。

  二、我國工程科技的重大貢獻

  縱觀人類現代化的歷史進程,每一次重大變革都與工程科技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關。工程科技深刻影響并改變著國家的命運。新中國建立60年來,中華民族從飽經戰亂、滿目瘡痍中站立起來,勵精圖治,奮發圖強,國內生產總值和綜合國力已躍居世界前列,一些重要工程科技領域已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核心競爭力大幅提升。面對“誰來養活中國”的質疑,以袁隆平為代表的我國農業工程科技專家,率先在雜交水稻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糧食單產不斷提高,以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全球22%的人口;隨著疫苗技術的提高和疾病防控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我國人均壽命由1950年的35歲提高到目前的74歲,并在13億人口的大國中成功地預防了SARS等大規模流行病的傳播;隨著工藝和技術水平的提高,我國制造業總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二;隨著冶煉、連鑄連軋等重大工程技術的突破,我國已成為鋼鐵年產量超過5億噸的世界鋼鐵大國;隨著成油理論和勘探技術的突破,特別是大慶油田的發現,我國由“貧油國”一躍成為世界產油大國;隨著建造、裝備和控制技術的突破,我國的高速公路、鐵路總里程躍居世界第二;一座座大橋跨江越海,不僅實現了天塹變通途的理想,更是創造了橋梁工程史上的輝煌。從萬噸水壓機到數控機床,從小火電站到第三代核電站建設,從算盤到曙光計算機,從手搖電話到3G移動通訊和下一代互聯網,從兩彈一星到神舟飛船、嫦娥探月,工程科技的每一項突破,無不為新中國60年書寫著濃墨重彩的華章。

  三、我國工程科技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中國要從大國走向強國,必須依靠工程科技的進步和創新。我國工程科技60年來的輝煌成就足以讓我們為之自豪和驕傲。但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更應該放眼全球,審時度勢,對工程科技發展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有清醒的認識和準確的判斷。

  我國工程科技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這種機遇主要源于四個方面。一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工程科技發展和自主創新,制定了明確的發展目標和方向。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為工程科技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二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迫切需要工程科技的支撐。經過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我國經濟建設在取得舉世矚目成績的同時,也日益暴露出粗放型增長方式帶來的嚴重后果,能源、資源和環境約束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壓力日趨加大,迫切需要工程科技強有力的支撐和科技創新的引領,這是時代賦予工程科技的歷史使命。三是大規模的工程建設為工程科技提供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未來一定時期內,我國仍處于工業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高潮,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如火如荼,客觀上推動著工程科技的不斷發展,同時也為工程科技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四是全球化程度的不斷深入賦予我國工程科技發展更加明顯的后發優勢。當今世界正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經濟全球化帶來資本、技術、人才在世界范圍內的快速流動,我國工程科技應大力弘揚自強不息、海納百川的精神,以信息技術為支撐,充分利用先進技術和研發能力大規模跨國界轉移、聯合的有利條件,勇于開拓創新,造就后發優勢,努力實現工程科技的跨越式發展。

  同時,我國工程科技的發展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首先,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已成為當前我國工程科技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但從總體上看,我國大部分企業的創新能力十分薄弱,對科技研發重視不夠、投入不足,創新機制缺乏活力,競爭力不強,許多核心技術和關鍵產品仍然依靠進口。其次,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養亟待加強。雖然我國目前已經具備了一支規模宏大的工程科技人才隊伍,但創新能力薄弱的局面亟待改變,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養亟待加強。第三,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科學的科技體制機制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保障。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仍然是科技管理中需要重視的問題。要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完善各類科技政策,激發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第四,新一輪的國際競爭愈演愈烈。多年來,發達國家持續加大對科技與教育的投入,其目標是提高創新能力,保持國際競爭力。美國用于研發的經費約占全球研發總投資的1/3,無可爭議地成為當今世界的科技超級大國。奧巴馬總統上臺后,進一步加大了研發投入,以保證美國在科技創新方面繼續引領世界。

  四、我國工程科技的未來

  未來國際競爭力的核心是科技的競爭。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新形勢,我們必須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以工程科技的發展與創新引領科學發展的未來:

  首先,要大力弘揚自主創新的民族自強精神?!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本是中華民族得以延綿5000年而保持旺盛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源泉,也應該是今天實現自主創新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文化基礎。要徹底扭轉應用部門對民族企業和民族品牌沒有信心、企業對自己的大學和研發機構沒有信心、主管部門對需要支持5—10年才能成為主流的技術也沒有信心的局面。

  其次,要強化頂層設計,充分發揮思想庫的作用。未來的發展,特別是一些重大決策,需要面對的已不再是單個領域的局部問題,常常會是多領域、多學科相互交叉的復雜系統工程。這些問題的解決,首先要做好頂層設計,并在頂層設計和重大決策中發揮思想庫的作用。中國工程院將繼續發揮院士的群體優勢,團結社會各界,努力建設好國家工程科技思想庫,為黨和國家的重要決策、重大工程項目的頂層設計貢獻力量。

  第三,著力培養和造就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和領軍人才。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結構調整和效益提高的關鍵時期,同時面臨著新一輪國際激烈競爭的挑戰。研究表明,未來十年是培養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必須抓住機遇,創造條件,著力培養和造就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和領軍人才,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和強盛孕育新的力量。

  第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激發工程科技的創新活力。通過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激發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及其相關部門工程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支持和鼓勵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和研發投入的主體,促進產學研結合、知識流動、人才培養和科技資源共享新局面的形成,為工程科技創新帶來不竭動力。

  第五,面向世界,走出我國工程科技發展的創新之路。發達國家通過持續增加科技投入來保持國際領先地位的做法令發展中國家難以望其項背,但全球化、信息化和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為我國工程科技界提供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我們完全能夠通過技術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之路,并在世界工程科技發展中再鑄輝煌!

 ?。ㄗ髡撸褐袊こ淘涸洪L)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