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三级色|麻豆激情在线|久久一级精品视频|天天躁日日躁性色aⅴ电影|美女热舞19禁深夜福利视频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5年07月19日
星期六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基層對新型城鎮化的期盼:一樣的土地更好的生活
時間:2013-11-02 15:03:00  來源:農民日報-中國農業新聞網  作者:盧斌 

    當前全國各地都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筆者通過在基層的親身實踐和思考,認為推進新型城鎮化要廓清“五大關系”,正視“五大問題”,打牢“五大基礎”。

    推進新型城鎮化,必須廓清“五大關系”

    一是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的關系。2005年,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目標。放眼國外,不論是韓國的“新鄉村運動”、日本的“造村運動”,都加速了這些國家的現代化進程。推進新型城鎮化,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加速器”。2011年,我國的城鎮化率接近52%,意味著城鎮化到了快速發展階段,它是推動新農村建設中的新的“里程碑”。如果要論及新農村和新型城鎮化的區別,前者偏重農村的“獨唱”,后者則是農村與城市的“合唱”。

    二是新型城鎮化與工業化的關系。從經濟學分析,城鎮化創造需求,工業化創造供給。通俗地看,城市二字,既要有“城”,更要有“市”,互促互長,不可偏廢。當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的中后期,而歐美等發達國家,已處在后工業化時代。新中國的工業化進程才只有50多年的歷史,工業化基礎尚不牢固、體系尚不完善、機制尚不優化,必須“補課”。

    三是新型城鎮化與小城鎮的關系。日本和韓國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實行耕地“增減掛鉤”,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程度極高。我國的人地矛盾突出,世界少有。當前的問題是,新型城鎮化不能走大中城市已有的“城市病”的老路,對縣城以下的小城鎮,務必最大限度地把住“土地財富的閘門”,讓耕地的數量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多起來”。

    四是新型城鎮化與生態保護的關系。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人均GDP增長了100倍,貨幣供應量增長了700倍,汽車增長了1萬倍。問題是,現在我們80%的城市缺水,我們的石油、煤、礦等資源,大約還可以持續開采50年左右。在新型城鎮化的進程中,如何避免“沙塵暴”、“霧霾”等問題,這是對城鎮化的“生態大考”。

    五是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文化的關系。悠悠5000年的中華文明,實際倡導的是鄉村文化。像我們這樣一個農業農村農民的大國,推進城鎮化,必須傳承“天人合一、萬物和諧”的鄉村文化的脈絡。背離了這一主脈,勢必會將“千城一面”復制為“千鎮一面、千村一面”。

    推進新型城鎮化,必須正視“五大問題”

    一是人多地少的問題。土地制度、戶籍制度的雙重束縛,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核心障礙。我國農民人均土地僅為美國的1/400、歐盟的1/40、日、韓的1/4,人地關系緊張的矛盾日益突出。城鄉二元結構導致了兩種國民待遇。我國現有2.6億農民工,且每年以4%的速度遞增,加劇了發展中的人地矛盾,大部分農民工無法也不愿放棄賴以生存的土地。

    二是人多錢少的問題。2012年,我國人均GDP達到6100美元,世界排名第84位,約占美、日的1/8、韓國的1/4。我國有1.9萬個建制鎮,平均人口只有7000人,城鎮經濟支撐乏力,難以發揮小城鎮的聚集與輻射作用。由于撬動民間資本的吸引力不強,地方政府的融資渠道單一,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保障的支出捉襟見肘。

    三是人多話語權少的問題。社會建設的重要趨勢,是公民主體和公眾參與。城鎮化之龐雜,必須抓住主體不放。當前,農村社會的公眾主體地位“被忽略”、“被自愿”,農民的財產權、參與權和收益分配權“被虛化”、“被代表”,絕非偶然和少數。農村社會日漸常態化的“空巢”現象,更讓新型城鎮化中的“主體虛位”。

    四是城市化滯后工業化的問題。目前,我國城鎮化與工業化率之比約為0.63,不足世界平均比值1.4的一半,城鎮化明顯滯后于工業化。我國人口過百萬的城市集中度,比中等收入國家低11%,比高收入國家低21%。從事非農產業的農民,沒有市民化。農村土地難以規模經營,農業現代化難以推進。

    五是城市化滯后社會化的問題。我國龐大的新生代農民工,已經回不去祖上的家園,帶來了城市管理的新問題。農村對城市社會的公共服務需求,也與日俱增。城市與農村的基礎建設,實際上遠遠落后于社會建設對城市化浪潮的需求。

    推進新型城鎮化,必須打牢“五大基礎”

    一是資源基礎。堅持節約集約用地,防止“圈地運動”。土地是財富之母,是政權之基。我們必須從節約集約土地入手,借“土地流轉”之手,治“二元結構”之病,把住土地的數量、質量和用途關口,真正實現“一樣的土地、更好的生活”。以土地規劃為母規劃,統籌好城市規劃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堅決防治“大占大用、大拆大建、造鎮造村”現象。

    二是經濟基礎。堅持培育本土工業,防止產業“空心化”。沒有工業化的城鎮化,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務之急在于,突出產業在城鎮化中的核心支撐作用,將工業化作為推動城鎮化的強力引擎。要堅定不移地培育本土化的工業,千方百計鼓勵和引導市場主體“上山下鄉”、“出城進鎮”和“落地生根”,讓農民在家門口就業。

    三是組織基礎。堅持推行農民合作,防止“主體錯位”。日本和韓國80%的農民都在農協里,臺灣90%的農民也在農會中。我國2007年出臺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標志著在市場經濟進程中,農民合作組織也開始真正為農民帶來利益。新型城鎮化中,“誰當主人、誰來推動”,這是區別以往歷史的關鍵所在。我們必須用全新的組織方式,把廣大基層農民組織起來,切實防止“主體錯位”,防止“新壇裝陳酒”、“新法走老路”。

    四是決策基礎。堅持推行公眾參與,防止決策“碎片化”。科學決策,才能保障科學發展。實踐操作中,一定要將公眾參與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動力,提高公眾參與城鎮化建設的積極性,實現由政府領導決策向公眾參與決策的轉變。切實保障公眾的知情權、監督權、參與權和決策權,讓公眾在主動參與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共享發展成果。

    五是生態基礎。堅持生態可持續,防止農村“城市病”。改革開放僅僅走過了30多年,但干凈的水、新鮮的空氣,幾乎快成了農村人的“奢侈品”。新型城鎮化建設,必須遵循自然生態稟賦,決不能搞“開山造城”運動;必須堅持生態循環可持續,防止先污染后治理、邊治理邊污染;堅持城鎮建設與資源保護的有機結合,為新型城鎮化建設夯實生態基礎。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