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蘇州11月11日電(記者 應志剛)實踐已經證明,新型城鎮化不僅是新一輪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更是承載廣大農民“中國夢”的出發點和支撐點。
然而,值得警惕的是,快速的城鎮化進程在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缺乏特色、千城一面的發展弊端。
日前,在浙江舉行的“2013中國·新加坡小城鎮發展論壇”上,著名經濟學家陳淮就表示,我們需要有文化的城市化和城鎮化。
在新一輪的城鎮化浪潮中,如何不讓歷史積淀和地方文脈淹沒在千城一面的造城運動中?文化和創意的力量究竟能在新型城鎮化中發揮什么作用?文化的力量能否支撐起一個城鎮轉型升級的愿望?
帶著課題,記者近日走進了有著2500余年歷史的蘇州胥口鎮,試圖從這座古鎮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實踐中找到解析。
幫一群藝術“草根”撐起一個產業
在今年初的中歐政黨高層論壇上,中方贈送給國際友人的“國禮”中,有80把國畫折扇。
折扇的制作者周柏榮、周晨光父子,是胥口眾多“草根書畫家”中的佼佼者。
折扇的正面,是兒子周晨光創作的吳門畫派風格的中國畫,題材包括太湖山水、花鳥和蘇州園林;背面則是父親周柏榮的書法作品。
胥口“草根畫家”創作的書畫成為“國禮”并非偶然,而是胥口鎮特色地域文化傳承的必然。
從唐代楊惠之開始,源遠流長的書畫藝術在胥口這塊土地上綿延不絕,代代相傳。1998年,當地一批有志于書畫藝術的年輕人,成立了“香山青年書畫研究會”,他們繼承吳門畫派的藝術傳統,聘請了上海、南京、蘇州等地諸多書畫名家為顧問,兼收并蓄、博采眾長,致力于書畫藝術的研究與創作。經過多年砥礪,“香山派”書畫脫穎而出,碩果累累。目前,已有中國美協、中國書畫協會會員各1名,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美協、書畫協會會員10余名。
以“香山青年書畫研究會”為中心,胥口形成了一個中青年畫家群體和裱畫師群體,一批中青年畫家逐漸成長,書畫逐漸成為胥口的一個特色文化產業,形成了一個從繪畫、制畫、裝裱到銷售一條龍經營格局的龐大產業鏈。
全鎮從事書畫生產,全鎮從事創作、裝裱、銷售的達1500余人,年產書畫10多萬幅,這些畫作通過50多位書畫經紀人銷往全國各大旅游景點,以及日本、東南亞、香港、臺灣、歐美等國家和地區,年銷售收入超過3000萬元。
“哪里有旅游景點,哪里就有胥口的書畫”,這是胥口人津津樂道的。而實質上,從事書畫業的當地家庭,年收入五六萬元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書畫成了胥口人的致富產業,很多居民靠書畫產業建起了別墅,買上了轎車。
在把大量的書畫銷往海內外的同時,胥口自身自然而然地成了華東乃至全國最大的書畫交易集散中心。該鎮先后興建的2萬多平方米的“中國書畫市場”和富有特色的“中國書畫名家街”,吸引了來自北京、上海、內蒙古、浙江、福建等地的眾多書畫家以及當地的農民書畫家在此或設立藝術館、或創辦畫廊和書畫工作室。眾多畫家加盟胥口書畫創作和參與市場建設,豐富了“書畫胥口”的內涵,增添了胥口書畫產業的活力。
“依托文化特色,因地制宜發展文化產業,既能發展成為當地主要的支柱產業,又能避免城鎮化‘千篇一律’”,正是因為認識到這一點,胥口鎮黨委、政府的領導班子,堅定不移的把打造“文化胥口”品牌,放在城鎮轉型升級一個重量級的地位。
為全面提升胥口書畫藝術品位,胥口鎮與中國美術家協會達成協議,成立了“中國美術家協會蘇州胥口藝術中心”,聯合開發“中國書畫名家街”。 中國美協主席劉大為、中國書協名譽主席沈鵬、中國美協副主席肖鋒、著名畫家喻繼高、王錫麟等書畫名家的工作室、藝術館也相繼落成開放。
助一群古建工匠把生意做遍全世界
胥口不只是書畫藝術家的精神寓所,太湖山水的浸潤與滋養還造就了聞名中外的“香山幫”藝人。
如今的北京故宮就是由“香山幫”鼻祖、建筑藝術大師蒯祥親手締造的。
自蒯祥后,吳地香山工匠形成了一個集木作、水作、磚雕、木雕、石雕、彩繪等于一體的建筑群體,人稱“香山幫”。
近代,“香山幫”的承繼者姚承祖著《營造法原》,闡釋“香山幫”工匠建筑原理,其著影響甚廣。姚繼承并發揚“香山幫”工藝,一生設計建筑的廳堂館舍、亭臺樓閣、寺院廟宇不下百幢,現存有光福鄧尉香雪海梅花亭、靈巖山寺大雄寶殿、木瀆嚴家花園、蘇州怡園藕香榭等,均堪稱“香山幫”的杰作。
近現代,“香山幫”工匠不僅把傳統的建筑工藝帶到全國各地,還先后走向美國、日本、新加坡等20多個國家,在建筑藝術史上留下了重彩濃墨。
“香山幫傳統建筑營造技藝”于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正式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何保護、傳承和發展這一珍貴民族文化遺產?胥口鎮黨委、政府以“保護先行、敞開大門”為原則,支持地方企業積極融入到這一民族文化瑰寶的傳承與發展之中。
在胥口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蘇州利道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與蘇州胥口旅游發展總公司合作組建成立了蘇州香山工坊建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建立 “香山工坊”古建文化產業基地,經過幾年發展,已成為國務院認定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香山幫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的責任保護單位。2009年,“香山幫傳統建筑營造技藝”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無數案例已經證明,文化產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途徑。文化產業在胥口的新型城鎮建設中已經發揮了它驚人的力量。
香山工坊項目目前已有20多家古建核心企業、100多家材料供應商進駐,他們的進駐同時也帶來了產業上下游的材料、施工、運輸、倉儲等多種業態的跟進。
據估算,待市場一期項目運營后,香山工坊每年總銷售額將突破10億元,市場內提供就業機會1000余個,還將給服務、餐飲、運輸等第三產業帶來大量機會,待市場交易區全面建成后,年銷售將達到50億,新增就業5000人,必將全面推動區域經濟大發展。
筑一個“巢”引來城鎮騰飛的力量
在新型城鎮建設過程中,胥口鎮撇開文化產業作為“送文化下鄉”配套角色的老觀念,因地制宜通過人文理念引導城鎮規劃,以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推動城鎮化進程。
胥口是蘇州的經濟重鎮和環太湖旅游的集散地,地處太湖之濱,穹隆山、香山、胥王山、姑蘇山、靈巖山、五峰山蔥蘢蒼翠,環抱四周,使胥口猶如一個“聚寶盆”鑲嵌在太湖邊。
如何讓這個環境優美的風華寶地成為獨居風情的新型城鎮? “歡樂胥江主題休閑廣場”當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歡樂胥江主題休閑廣場位于胥口鎮新鎮區胥江南岸,占地面積約為9萬平方米,主要為景觀綠化和燈光工程。包括世界第一跨度木結構景觀橋,特色水幕電影,巨型廣場燈柱,大型LED屏,香山船舫建筑以及特色岸線景觀組成。
這一項目是胥口人對于產業轉型和結構升級多年探索、反復思考的心血結晶,更是圍繞蘇州市委市政府“三區三城”戰略目標而實行的重大舉措。
作為胥口今后的地標性建筑,歡樂胥江主題廣場內的重要建設項目頗具特色,不僅融入了富有現代藝術特色的山水畫卷廣場、夢幻般的水幕電影、特色夜景創造等多種獨特景觀;更是引進了彰顯香山幫高超技藝的“歡樂胥江”景觀橋和“中國第一舫”的傳統建筑。
其中山水畫卷廣場的設計,是在廣場內設計書畫展示廊架、卷軸長廊、文化墻等小品,以此為依托展示胥口特色文化;與此同時,鋪裝設計以胥口書畫文化為基底,沿用蘇州園林內的青磚鋪地,展現胥口深厚的文化底蘊;部分濱河步道設置較活潑的圖案,烘托該地塊的商業氣氛。
而蘇州“歡樂胥江”景觀橋則是傳承創新“香山幫”技藝打造的大型現代木結構景觀橋。該橋設計跨度達75.7米,橋梁跨越胥江河道,是目前國內最大跨度的木結構橋,甚至可以稱為目前世界第一跨度的現代木結構拱橋。
“歡樂胥江”景觀橋由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南京工業大學聯合設計,借鑒了國外最先進的現代木結構橋梁的技術、材料研究與實例,結合蘇州地區的基地條件和文化景觀功能要求,將以桁架一跨式木結構拱橋的形式設計施工,實現安全等級一級、環境類別一類等高標準。
“中國第一舫”——香山舫是以蘇州園林中的“舫”為原型,設計一個可供游人餐飲、娛樂的建筑,體現胥江水文化,主體建筑可作為胥江的名片,展現胥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