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顧晴 報道) 今天(11月17日),為期三天的中歐城鎮化伙伴關系廣州論壇(2013)在廣州富力君悅大酒店舉行。本屆論壇主題為“中歐對話與可持續城市建設”。論壇獲得歐盟能源總司特別授權,由中歐社會論壇、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北京市君澤君律師事務所共同發起并主辦。
中國經社理事會理事、中國就業促進會副會長、世界經濟論壇全球就業議程理事會理事、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張幼云主持開幕式。她表示,中國和歐盟都面臨著許多機遇和挑戰,可持續的城市化對于中國,可持續的社會對于歐洲而言,都非常重要。雙方在這方面有很多的互補性,加強合作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加強交換交流非常重要。中歐在伙伴關系上充滿了期待,城鎮化是中歐在合作進程中的新的起點。
歐盟地區委員會秘書長格哈德·斯塔爾先生為論壇致辭。
住建部科技委常務副主任、原總經濟師、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李秉仁在致辭中表示,中國在30多年中城市化取得了突出成績,城市化率已經超過了50%,同時也讓我們面臨著許多挑戰,比如環境問題,比如目前困擾我們的霧霾。誠然,在推進城市化的過程中,我們確實遇到了這樣那樣的問題,所以,我們需要討論如何解決氣候問題、環境問題,我們需要借鑒歐洲的城市化經驗,讓中國的城市化得到可持續的發展。希望歐洲能夠為中國的城市化提供智力借鑒。
中歐社會論壇主席陳彥博士回顧了中歐社會論壇的發展,認為今天中歐在可持續發展中的對話非常必要。中國和歐洲在世界上是兩大文明,而非對抗。中歐對話對世界的文明,既有沖突又有交織,被動的多,主動的少,沖突的多,交織的少。這種對話并沒有從文明的自覺上開展。文明的對話與演變,城市是文化的中心。尋求轉變發展模式已經成為人類發展理念。中歐關于城市化對話和合作具有現實的意義。
法國《能源城市》秘書長杰拉爾·馬寧先生從能源城市的角度闡述了對于可持續城市化的見解。他說,我們既要減少能源的使用,同時又要給人們提供質量較高的生活。我們目前可以提供30多種城市能源轉換的解決方案。
中歐社會論壇基金會主席、梅耶人類進步基金會主席皮埃爾·卡蘭默先生就未來城鎮化發展的十大問題發表了主題演講,并提出在第一階段城鎮化轉向第二段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我們面臨的是全方位的挑戰,需要全局觀念來進行轉換。
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薛德升在“珠三角城鎮化發展及粵港澳區域合作與發展”主題演講中說,在過去的30年中,珠三角經濟的迅速速度也給該地區帶來了快速的城市化的發展,目前這一地區的城鎮化率超過了70%,廣東的城鎮化率也超過了50%。如果從常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看,比重會更高,因為這里吸引了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這也在每年的春節期間給廣東省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主任金德鈞的演講主題是“中國的城鎮化應注重質量以人為本”。他指出,中國的城鎮化除了與世界各國城鎮化所共有的基本特征意外,還有幾個突出特點。第一是農村遷移到城鎮的人口數量特別多;第二是城鎮化要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第三是城鎮化要突出以人為本。繼而他提出,城鎮化的根本內涵是讓農民變成市民,城鎮化的關鍵是人的現代化,當前中國的城鎮化有了長足的進展,但也到了必須要注重質量的時候了。
開幕式上還舉行了《城鎮化:中國與歐洲》新書發布,以及廣州市法則城市與公益研究中心揭牌儀式。
據悉,本屆論壇聯合廣州市法澤城市與公益研究中心、廣州市天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廣東省綠芽鄉村婦女發展基金會、中國靜態交通協會廣東省分會、廣州日報報業集團·粵商雜志社等機構共同舉辦。來自中國和歐盟方面的政府高層、城市管理者、專家學者、企業家、社會組織代表共200余人出席論壇。
據悉,這是自2012年5月3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簽署《中歐城鎮化伙伴關系共同宣言》以來,首次由民間力量主導,是中歐城鎮化理論研究與實踐者共同參與的平等對話,是所有肩負中國城鎮化轉型責任者的一次頭腦風暴。與會者將圍繞“中歐對話和可持續城市建設”主題就新型城鎮化、規劃與設計、新城發展、城市更新、城市發展投融資、人的城鎮化、統籌城鄉發展、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社會組織與社會企業發展、城市資源綜合利用與管理、環境保護與環境治理、現代農業發展與可持續供應鏈、城鎮公共治理、智慧城市、知識創新與知識共享、區域發展與區域合作等展開全方位、多維度的探討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