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可持續發展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溫鐵軍日前在回答“為什么中國的發展長期呈現地方化態勢”時表示,中國所謂的差異化區域發展是長期的過程。改革開放之初“允許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把本來對差異化有所控制的區域發展,改為放權讓利于地方政府主導的區域競爭,如今則是以區域不平衡來吸引國內過剩產業資本投資,變成區域再平衡。
溫鐵軍直言:“先富起來的沿海加工貿易型工業,其實產業收益主要在海外,這種情況無法改變。在沿海不可能形成相對有收益的產業結構的影響下,各地都出現地方化發展趨勢,實質是地方政府公司化惡性競爭的趨勢。也就是說,各級地方政府不以提供公共品為主,而成為公共品讓位于服務資本利益的公司化政治主體。任何政府公司化的競爭都會造成風險,競爭越激烈,風險就越大。”
他還表示:“改革以來,中央把低收益產業下放到地方,地方變成產業經濟代表,中央則主要是金融經濟代表。當地方把風險上交中央,中央就得靠增發貨幣來化解。總之,中國出現了中央貨幣經濟與地方實體經濟同步增長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