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社會藍皮書:2014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藍皮書指出,家庭的城鄉背景對畢業生的就業機會有明顯影響,普通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率的城鄉差異最大,城市家庭出身的畢業生的就業率(87.7%)與農村家庭出身的畢業生就業率(69.5%)。來自農村家庭的普通本科畢業生就業最為困難,其失業率高達30.5%,遠遠高于其他群體。調查結果還顯示,畢業生的家庭出身背景對其就業的影響也很明顯,城市家庭畢業生更易于進入較好的工作單位。(12月26日中國新聞網)
對即將面臨找工作的大學畢業生而言,就業率是個很難勇敢面對的話題。而社科院的這份報告告訴我們,不是所有的大學畢業生都憂慮自己的就業——許多城市家庭出來的孩子是不用擔心工作問題的。面對市場化的就業環境,“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和“寒門出賤子”等說法再次甚囂塵上。就業環境是否公平,也招來了許多疑問。
農村家庭出來大學生的失業率高于城市家庭的學生,這樣的現實案例并不難找。看一看身邊的家庭,很容易就能夠確認。但是,在市場化改革大潮中,出身從來都不是決定能否就業和能否實現好的就業的唯一因素。在就業和失業的問題上,這里面既有合理的教育培養因素,也有許多不合理不正常的人為因素。
所謂“正常”,是因為農村學生面對城市學生缺少一些競爭的資本。農村出來的學生,往往少一些“未來的人生規劃”。自己將來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是進入企業,還是從政或是創業,以及從事什么專業,職業目標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水準,以一種什么樣的姿態來適應未來在城市的生活……這些問題,農村的學生基本全面處于劣勢。而且,在大學校園里,農村學生往往因為“見識少”而缺少自信,因為文藝專長或技能少而參加活動少,至于評優選先之類,也不能與城市學生相比。對比來看,農村學生的綜合素質往往不如城市學生。
筆者曾經也是一名普通的農村學生。在上大學之前,不知道大學生活是什么樣的,上了大學之后,也沒有合理的規劃和計劃,只是隨著學校里其他同學的步調上課、放學、吃飯、上網、踢球。相比較而言,我身邊有許多城市里出來的同學,往往做什么事都更有計劃性和目的性。在競選班干部上,也是大方的很;面對面試時,更是說話得體。坦白講,面對許多城市學生,大學里的我,多多少少是有一些自卑的。在就業時,素質和能力方面的弱點也便暴露無疑。但是,這不是農村學生失業率高于城市學生失業率的全部原因。
所謂“不正常”是指,城市學生還有許多“人為”的優勢,是一些不能擺上桌面上講的。比如,新聞中經常性報道的“蘿卜招聘”,就是專門為城市家庭子女準備的。再比如說,現在許多單位都講究“子承父業”。筆者了解到,一些在國有企業工作的家長,喜歡把孩子送到一些和自己單位有關的專業院校就讀,這些學校分數不高,但容易找到工作。比如,石油系統的喜歡讓孩子進石油學院,礦業系統的家長喜歡讓自己的孩子進礦院,政法系統的家長系統的喜歡讓孩子進政法類院校……在家長的“指引”下,如果選上熱門的工科專業,則實現就業并且拿高工資就不是什么難題。
實現就業公平,首先要以社會公平為前提。剔除行政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的“蘿卜招聘”、“因人設崗”是基本的前提,但是,同時又要看到,城市家庭在教育、培養孩子方面的優勢是比農村家庭有優勢的。因此,廣大農村出來的大學生,更要爭一口氣,既要提早謀劃自己的人生,也要時時刻刻保持自己的上進心,要在大學里比出身城市家庭的同學更要用心用力,以此彌補一些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