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昨日發布《當代中國調查報告叢書:中國社會和諧穩定跟蹤調查研究》。在收入方面,2013年調查結果與2011年相比,以城鄉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五等分分組,中等及以下收入家庭的人均年收入增速較快,但城鄉居民家庭收入差距依然較大。最高20%收入家庭與最低20%收入家庭相比,平均收入差距仍高達20多倍。(12月26日《北京晨報》)
調查的結果,真實地反映了民眾收入的現狀,以及其表達的訴求。“最盼漲工資”恐怕是最直接也是最強烈的愿望,并作為民眾表情被定格。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前的調查顯示,收入分配改革、“漲工資”是普通老百姓最關注的熱點。而要實現共同富裕,以“漲工資”為形式的收入分配改革就必須取得實質性的進步。
不過,“漲工資”只是民意訴求的一方面,從政策的角度來說,不能缺少“控物價”這關鍵一環。從調查的情況來看,雖然工資在不斷上漲,但相比于物價的漲幅而言,依然處于落后狀態。此意味著即便名義上的工資在不斷上漲,但實際購買力卻在不斷下降。事實上也是如此,雖然現在普通工薪階層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但較之于過去卻明顯感到購買力在下降,同時也造成經濟壓力的不斷增加。在退休金層面,盡管“年年看漲”,實際養老金替代率卻早已跌破了國際警戒線,造成事實上的生活水平的下降。
如果工資始終漲不過物價,要想感受到收入增長帶來的尊嚴感則是奢談。隨著物價水平的不斷上漲,特別是以房價和日常生活用品價格的居高不下,各種“物價攻略”應運而生,一張張民生賬單也折射出生活狀態的窘迫。在這種情況下應當立足于兩個層面,一是“漲工資”應有底線標準,也就是必須與物價上漲水平持平甚至要略高;另一方面,在工資普遍難以上漲,存在支付壓力的情況下,控制物價的較快上漲,使之與工資水平較為接近,應當是另一種實現路徑。
正如有論者所言,如果在工資上漲難以實現的情況下,為什么不能讓物價稍微停一停“一路狂奔”的腳步呢?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人民幣在境外持續堅挺,購買力也不斷增加,在境內卻是不斷縮水,這說明在物價的調控之上,還可以有更多的作為。因為控物價不僅是一個社會問題,更是一個民生問題。
控制物價的上漲,主要是避免貨幣貶值,減少“有水分的增長”,一是要避免貨幣的濫發,將其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之內;二是要減少債務的增長,遏制提前預付的泛濫以及償還的壓力;三是要將各種物價調控的措施落到實處,特別是對于民生保障方面,要有更多的公共投入,使之發揮兜底功能;同時,要加強對壟斷價格的管控,加大對違規行為的懲處,消除非理性上漲的空間,堅守相應的價格紅線,如此價格才會真正處于一個合理的上漲區間,使個人收入轉化的購買力處于一個較為穩定的狀態,
總之,實現了可控的物價因素,“最盼漲工資”才會真正得到實現,抓住了兩端,民意訴求才會得到實現,民眾利益才會獲得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