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把城市群作為主體形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要理解這句話,首先要從最基本的概念入手,什么是群,群有什么用?
什么是群?柳宗元在《封建論》中提出,故近者聚而為群。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城市也如此。能形成群,必然有一定的聯系,或相近或相對,或具備某種共同的特征,或契合某種功能。
群有什么用?俗話又說,群起而攻之。說明群能迅速凝聚共識,形成團隊,提高戰斗力。
就城市的集群而言,法國地理學者戈德提出,城市群是城市發展到成熟階段的最高空間組織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龐大的、多核心、多層次城市集團,是大都市區的聯合體。
當前,世界公認的城市群有六個:以紐約為中心的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區城市群;以東京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倫敦為中心的英國城市群;以巴黎為中心的歐洲西北部城市群;以上海為中心的中國長江三角洲城市群。
隨著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推進,國家間的競爭主要體現在城市之間的競爭,單個城市的競爭力不足以代表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全球不乏一些知名大城市,如首爾、新加坡等,但由于沒有城市集群的支撐,使其參與全球化的競爭力大大降低。中國提出發展城市群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國家的城市競爭力,參與到全球化的激烈競爭中去。
要在最有可能形成城市群的區域,加快培育城市群。美國有3億多人,擁有兩個世界級城市群。對于有13億人的中國而言,未來城鎮化率達到70%,將有10億城市人口,顯然僅有一個世界級城市群是無法支撐的,可以想象未來3-5個世界級城市群是必須的。目前來看,具備條件的有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
當前對城市群的發展,有不少質疑的聲音,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上,二者都有失偏頗。以京津冀為例來說明。
其一,認為城市群不是規劃出來的,是自然形成和生長出來的,規劃城市群發展有拔苗助長之嫌。
我們知道,歐美城市是自治城市,每個城市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個體,城市規模無論大小,地位是平等的,發展機會也是均等的。在歐洲,經常有3-5千人的小城市,由于人口規模不足,一些公共基礎設施配置不上去,由于市場高度發達,是不會去做賠本的生意,比如某城市需要建一個污水處理廠,如果污水量不夠的話,是沒有企業會去投資建的。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各個城市政府聯合起來,組成城市群,成立相關協調機構,對城市群進行頂層設計或者制定協調發展規劃,共同完成對城市群內的公共基礎設施配置。
所以,歐美城市群的實質是強化城市間協調,彌補市場失靈或不足。因此,必須要有一個大的行政協調機構,這種協調機構是各城市自發組成的,通過加強城市群規劃,以規劃為手段,對市場進行引導,防止市場的不作為,彌補公共服務的缺失。
但我國剛好相反,城市的行政隸屬和等級太嚴格,所有資源配置都是根據行政等級來分配,如土地指標,財稅指標,項目安排,資金支持等,中小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往往處于分配鏈的末端,不利于城市發展。京津冀城市群這么多年發展不好,也與這個行政等級有關系,北京是首都,直轄市,政治局委員;天津,直轄市,政治局委員,河北是個省,本身是個虛的機構,下面省會城市石家莊等,都是地級城市,根本對不上話,也沒有對話的平臺。
更為不利的是,不同省級、市級行政區域的城市發展,完全不顧人、財、物、信息等市場流的作用,用行政區劃硬生生的將具備互補功能的城市聯系割裂開來。比如,北京與周邊隸屬于河北各地市的中小城市之間,在軌道交通、通訊設施、產業轉移等方面無法共享。
此外,同一行政等級的城市是相互競爭,這種競爭有時候甚至是惡性競爭,比如相距不遠的城市,在基礎設施配置上重復建設,在產業發展上同構現象嚴重,在土地出讓上相互壓低價格等等。
所以,我國發展城市群,一是要提供一個供各類城市直接對話的平臺,去行政化,使各城市主體都能平等;二是要打破行政區劃,更好的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行政主導力量太強,市場對資源配置太弱,不通過城市群去削弱解這種行政主導的力量,就無法發揮市場在城市群內對資源進行優化配置的作用。其二,認為發展城市群就是要發展大城市,要做大做強大城市,走大城市發展的道路,忽視中小城市的發展。
群,形聲字,從羊,君聲?!熬北玖x為“管事人”、“干事”,引申義為“地方主事人”;“羊”指某一地方的居民?!熬迸c“羊”聯合起來表示“有君長的地方”、“有君長的人民團體”。從字形來理解,就是“君”為頭,領著“羊”,組成“群”。
由此可見,大城市在城市群中的作用就是“君”,中小城市就是“羊”,組合起來就是城市群。大城市的作用是獨一無二的,一頭獅子領著的羊群能戰勝一頭羊領著的獅群,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但是,單純發展大城市,是撐不起城市群的,如首爾、新加坡、香港,這些城市規模都夠大吧,但是由于沒有中小城市的配合、陪襯、呼應,終究獨木難成林,構不成城市群。反過來,光有中小城市支撐,也形成不了有競爭力的城市群,比如德國、意大利,由于缺少特大城市的龍頭帶動,縱然中小城市眾多,也難成大氣候。
從中國城市群發展的國情來看,我國推動城市群發展是有助于促進中小城市發展的,可以為中小城市發展掃除了制度障礙,提供了發展機遇和發展平臺。
解決區域發展的無序問題。比如,河北規劃了環首都經濟圈,重點發展14個中小城市,都提出要建設新城,吸引了大量北京的中低收入人口過去居住,但是由于這些人口的就業還在北京,結果反而給北京帶來了嚴重的交通問題。與其這樣,還不如與北京聯合起來,在城市群內統一規劃,理性競爭,有序發展。
給中小城市提供了補缺的機會。針對特大城市自身發展出現的問題,在功能上與之形成互補。北京,天津正面臨特大城市發展的“城市病”,限行、限購、限貸、限售,提前實現四個“限代化”;環境質量急劇下降,特別是霧霾影響范圍越來越廣,程度越來越深,離宜居宜業相去甚遠。這些問題都需要在城市群的層面上來解決,需要周邊中小城市的積極配合,離不開中小城市的良性健康發展。
給中小城市帶來市場配置資源的機會。發展城市群最重要的是打破行政區劃和市場壁壘,形成資源有效配置和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通俗地說,就是要帶中小城市玩,不帶中小城市玩,后果很嚴重。原來由于行政壁壘的存在,各級城市考慮問題都只考慮自己。比如,原來北京考慮到成本太高,或者怕自己的優勢要素資源轉移出去,不把軌道交通修到燕郊,結果造成了京通快速快不了。結果堵得著急的是北京,不是燕郊。如果,允許市場來建軌道交通,這就不是問題了。
為中小城市提供發展平臺。好比小個子和大個子打架,一定要在公開場合,有圍觀,有主持公道的地方,否則是打不過的。城市群就起到這個平臺的作用。
總之,在推進城市群發展過程中,我們要正確處理行政和市場的關系,對城市群既不能拔苗助長,也不能無所作為;要正確處理大城市與中小城市發展的關系,既不能過分倚重大城市的龍頭帶動作用,忽視中小城市發展,又不能過分依賴中小城市,忽視培育核心城市的引領作用。要根據城市間的相互聯系,研究和界定城市群的范圍,分析城市群的規模、結構、體系、形態、產業等等內容,推動城市群整體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