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月22日電(記者劉斐 王建華 李琳海)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了被稱為“中央一號文件”的《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文件提出,要鼓勵探索創新,在明確底線的前提下,支持地方先行先試,尊重農民群眾實踐創造。
新華社記者從中梳理了四大底線。
耕地量和質的保障底線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嚴禁農用地非農化。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認為,此舉可以防止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擠占糧食生產的空間,不僅要保住耕地數量,還要保證耕地的質量。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中國耕地為20.27億畝。但中國城鎮建設和工業用地增加較快,優質耕地減少較多,后備耕地資源嚴重不足。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曾表示,當前中國土地產能缺口達到了20%。
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耕地紅線要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仍然必須堅守,同時現有耕地面積必須保持基本穩定。
據介紹,國土資源部、農業部也將從城市周邊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紅線,使吃糧的和種糧的一樣,都有不能逾越的紅線。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主銷區要確立糧食面積底線、保證一定的口糧自給率。完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工作,切實保證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
糧食量與質的安全底線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抓緊構建新形勢下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在重視糧食數量的同時,更加注重品質和質量安全。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對“谷物”和“口糧”設定底線要求,可以最大限度制止農業發展導致的環境惡化及食品安全問題。當前還必須在保障農產品安全的前提下,糧食安全問題才能得到真正可靠的保障。
盡管中國糧食產量2013年首次突破6億噸,比10年前增長了近40%,但由于糧食需求大幅增加,特別是飼料用糧和工業用糧需求增加較快,近年來中國糧食自給率卻有所下降。
根據《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中國糧食自給率需維持在95%以上。這一數字高于聯合國糧農組織設定的國家糧食安全基本獲得保障標準線上,即糧食自給率達到90%。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更加積極地利用國際農產品市場和農業資源,有效調劑和補充國內糧食供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說,中國的新糧食安全思路提到“立足國內”“適度進口”,兼顧了產量與產能的關系,通過適當進口其他經濟作物來保證谷物的基本自給,防止因過度耕種導致的糧食品質和質量安全問題。
生態保護的紅線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抓緊劃定生態保護紅線。保證修復區農民總體收入水平不降低。
數據顯示,因草原退化、耕地開墾、建設占用等因素,中國草地減少了1.6億畝;灘涂、沼澤減少10.7%;冰川與積雪減少7.5%。
程國強說,中國農業資源環境已到了承載極限。耕地、林地、水等農業資源到了該休養生息的階段,必須實現制度創新才能從根本上轉變發展方式。農業資源要得到休養生息,政府必須要有配套措施,保證農民收入水平不降低。
李國祥表示,中國多年來為糧食大幅增產付出了環境代價,未來持續快速增產空間有限。中國農業資源需要在多功能作用下“游刃有余”地發展,走農業可持續和現代化的生態發展之路。
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并保持長久不變的底線
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中國農村經濟的一項基本制度。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并保持長久不變……在落實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的基礎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
程國強表示,當前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和農村土地歸集體所有的制度是農村土地流轉及承包改革的紅線,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不能突破這條底線。
中央一號文件規定,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要尊重農民意愿,不能強制推動。
李國祥說,穩定承包關系不變就是在堅持和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前提下,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要使農村土地承包關系達到最大限度的“穩定化”與“長久化”,保障農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