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內蒙古民生投入2340億元,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63.6%。其中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支出683.7億元,比上年增加74.6億元,增長12.3%。
近年來,自治區各級財政部門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三大體系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為重點,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力度。
進一步落實積極就業的財政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就業。2013年,自治區財政廳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著力化解就業結構性矛盾,支持26個公共培訓、實訓基地,努力擴大就業規模,不斷優化就業結構,提高就業質量。圍繞促進縣域經濟和非公經濟發展,推動創業帶動就業,扶持呼和浩特、包頭、烏蘭察布等地家庭服務業做大做強,成為吸納就業的典型企業。支持27個人才勞動力市場需求信息與就業能力培訓相對應、創業(創業孵化)與市場發展需求相對接的公共創業就業項目。
不斷提高社會保障標準和水平,使其覆蓋范圍不斷擴大。從2013年1月1日起,我區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補助水平,全區月人均基本養老金水平提高173元,達到1900元左右,安排支出76.8億元,比上年增加11.1億元,增長16.9%,領取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人數達到148.9萬人。2014年,按照國務院關于企業離退休職工養老金再提高10%的政策要求,我區養老金實現十連增。社會保險基金支撐能力進一步增強,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城鎮基本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人數分別為491.53萬人、983.3萬人、233.06萬人、274.65萬人和283.76萬人,分別完成年度任務的102.7%、100.7%、100%、100.5%、100.6%。城鄉居民社會養老金參保人數達到778.33萬人,符合條件領取養老金人數達到187.8萬人,比上年增加25.4萬人,增長15.6%,發放率100%,安排支出19.5億元,比上年增加0.6億元,增長3.2%。
進一步健全社會救助體系,擴大社會救助范圍,社會救助水平和標準位居全國前列。2013年,全區城鄉低保對象人數達到201.79萬人,保障標準達到月人均444元和年人均2962元,分別比上年提高59元和379元,增幅為15.3%和14.6%,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00元和776元,分別排在全國第7位和第6位;補助水平分別達到月人均324元和166元,分別比上年同期提高38元和23元,增幅為14%和1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89元和64元,均排在全國第6位。安排支出45.98億元,比上年增加3.98億元,增長9.5%。城鄉醫療救助累計救助171.13萬人次,人均住院救助水平達到2500元以上,中央和自治區安排支出4億元,比上年增加0.37億元,增長10.2%。城鄉低保邊緣戶、“三無”人員和貧困大學生救助3.16萬人,自治區安排支出1.04億元,比上年增加0.56億元,增長116.7%。農村牧區五保供養保障對象8.78萬人,集中和分散供養保障標準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890元和199元,排全國第6位和第13位,自治區安排支出0.9億元。
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不斷取得成效,各項改革成果不斷得到鞏固。2013年,各級財政繼續加大公共衛生投入,新農合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府補助標準由年人均240元提高到280元,并已覆蓋1695.56萬人,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分別達到71.38%和55%左右,有效減輕了群眾的醫療負擔。繼續支持1589個基層衛生機構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對1.2萬個嘎查村衛生室承擔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藥物零差率給予銷售補助。繼續做好10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中央補助和自治區各級財政補助標準達到每人30元,比上年提高5元,安排支出6.47萬元,比上年增加1.63億元,增長33.68%。支持實施重大公共衛生項目,安排補助資金4.1億元,重點支持疫病控制、衛生人員培訓、婦幼健康服務、食品安全保障等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