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央視記者采訪發現,八成市民表示和鄰居不熟,甚至叫不出對方名字;七成受訪者稱遇到問題不會求助鄰居?!斑h親不如近鄰”正變成“老死不相往來”,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相隔兩地,而是住在對門,卻從不打招呼。(4月13日央視報道)
在傳統的熟人社會中,“鄰居”曾是一個讓人倍感溫暖的詞匯。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和生活節奏的不斷提速,毗鄰而居的歡樂正被日益高聳的大樓所隔斷,互幫互助的鄰里關系因缺乏必要的交流而漸成一個時代的特殊記憶。這是現代社會的尷尬,更是陌生人社會帶來的巨大無奈。
舊有語境中,鄰里關系一般都構建在信息共享、苦難同當、彼此知根知底的基礎上,鄰里間的友好既緣于合作互助的需要,又得益于相互間有著共同的生活及工作交集。然而,在城市化浪潮中,隨著原有的地緣關系被破壞,“禁衛森嚴”的現代建筑取代了原有的開放式居住環境后,房子對于步履匆忙的人們來說,更多意義上只是一個歇腳的場所,它不再是鄰里之間交流的媒介,也不能再度勾勒出彼此間的生活交集。于是,“遠親不如近鄰”變成了“老死不相往來”。
而在另一方面,隨著社交媒體的和網絡交流方式的多元,人們在遇到困難后,不會再像從前那樣向鄰里求助,而是選擇更加快捷、更加有效的現代化方式,這在客觀上也就減少了鄰里間交往的可能。此外,個人隱私觀念的加強以及相互間的不信任,更是加劇了這種交流藩籬,使得“近鄰”不再是我們生活中一個重要的支持源。
雖然現代鄰里關系的構建面臨著這么多的阻力,但需要警惕的是,一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它絕不是以犧牲舊有的人際溫情為代價的。我們在享受城市化給我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仍需以實際行動來留住那些溫情的記憶,而不是在陌生人社會的輻射下,讓“鄰居”成為字典里的考古名詞。
而要破解這樣的現實命題,社區自治是一個不得不重視的行動方向。因為只有社區實現完全意義上的自治,它才可能對轄區居民有強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而社區居民通過自治來達到自我的實現,這既可以激發他們的內在熱情,又可以讓彼此在這種交流中實現鄰里間的守望相助,這對本就冷淡的鄰里關系來說,何嘗不是一種可供選擇的解決出路。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借助一場公益活動,一次志愿服務,或者一出豐富多彩的文藝晚會來破除彼此間的心靈壁壘,讓鄰里關系真正建立起來。當然,這些措施得以踐行的前提必然是積極的公民個體,如果所有的人都無動于衷,那么,再美好的設計也難擋“鄰居”成為歷史記憶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