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市建委、規劃、市政、交警、交委會等部門負責人共同聆聽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所長陸化普的“可持續交通和保暢通工程”專題演講,現場“問診”西安交通現狀,針對六大“病因”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四大破解“藥方”,為西安如何在城市發展中保持安全、暢通、環保的綠色交通出行環境出謀劃策。
現狀 多種原因致城市交通擁堵
資料顯示,西安中心城區主要交通通道存在比較嚴重的交通擁堵,高峰時段中心區機動車平均出行速度僅為每小時13.3公里,尤其是二環以內、高新區、小寨等處機動車速明顯偏低,高峰時段擁堵已接近常態。2013年3月21日,南二環(城市快速路)在早高峰平均行程車速只有12.1km/h。總體上呈現道路交通擁堵狀況嚴峻,擁堵時間增長,擁堵范圍變大。造成交通擁堵問題主要由交通網絡結構不合理,公共交通優先力度不夠,基礎設施存在欠缺,停車供給不平衡,停車管理不到位等多種原因組成。
病因一:快速路、次支路密度和比例偏低
陸化普說,受漢長安城遺址、大明宮等歷史遺跡和塬地的影響,城市道路網絡密度不均,在西北和東南片區的路網密度偏低,等級不高。在現有城區,二環以內和經開區的道路網絡以棋盤式為主,高新區的道路網絡呈斜向網格狀,利用二環的放射道路進行組織。外圍地區開發粗放,道路體系不完善,次干路和支路建設緩慢,沿路開發使高機動性服務功能與交通集散功能相互沖突。
病因二:跨瓶頸交通供需矛盾突出
受隴海鐵路分割的影響,以前西安市城市人口、崗位和公共服務資源主要分布在隴海鐵路南側。隨著行政中心北遷,隴海以北地區的就業崗位有所增加,導致跨鐵路通勤交通需求不斷增長。根據綜合交通調查,跨越隴海鐵路通道的平均負荷度為0.75,其中二環以內跨鐵路通道的負荷度已經超過1.0,說明在高峰時段已經陷入嚴重擁堵狀態。隨著北部人口較大幅度增長,近期跨隴海鐵路的交通需求還將進一步增長。
病因三:公共交通優先力度不夠
根據統計,2012年公共交通系統日均客運量為571.14萬人次,其中常規公交480萬人次(84.1%),軌道交通16萬人次(2.8%),出租車75萬人次(13.1%)。西安市目前在運營軌道交通線路2條;全市共有常規公交運營線路266條,公交線網密度偏低,主要道路上的線路重復系數高。線路平均長度達到22.5公里,高于8~12公里的合理運營范圍,并受擁堵影響造成全程時耗大幅增加,使服務水平和吸引力下降。公交線路向外延伸服務模式單一,缺少快線或大站快車服務。一次公交出行平均時耗達到了56分鐘,在所有交通方式中是最長的。
病因四:步行和自行車通行空間惡化
隨著機動車道路不斷拓寬,自行車道和人行道的寬度逐漸壓縮,連續性、安全性和舒適性受到影響。現有道路改造以車為本,以擴展機動車道、壓縮自行車道和人行道為主,部分路段甚至取消自行車道。自行車出行比例大幅下降,從2000年的33.6%大幅下降到2011年的17.5%(含電動車),自行車作為主要通勤交通方式的意義逐漸弱化。同時各旅游景點的自行車租賃服務還不完善。
病因五:停車供給及管理不到位
根據2011年綜合交通調查中的停車泊位調查,目前全市停車泊位共36.7萬個,其中配建停車泊位29.8萬個,路外社會公共泊位3.1萬個,路內公共泊位3.8萬個。主城區范圍內泊位總量舊賬缺口為46.1萬個,其中配建缺口40.6萬個,社會公共缺口5.2萬個,路內泊位缺口0.3萬個。配建停車標準,指標偏低,并且執行力度不夠,導致大量新開發小區的停車泊位嚴重不足。
病因六:空間布局致城市功能過度集中
城市空間布局不合理,導致交通需求時空分布過度集中,長期以來形成的單中心城市結構導致的交通問題越來越突出。古城行政、辦公、商業、旅游、居住等各項職能高度疊加,盡管早已明確提出職能疏解,但實施效果不明顯。目前,古城內的人口和崗位密度仍然較高,在古城禁止開發的情況下,大量城市功能集中在古城與二環之間。
出路 四大破解辦法可供參考
破解一:古城內建設低碳交通區
針對以上交通擁堵的種種“病因”,陸化普提出破解的對策。“老城功能集中,歷史文化積淀厚重,交通基礎設施擴充空間幾乎沒有,必須以綠色交通為主體。”他建議,古城內疏散人口和行政辦公職能,控制開發,以綠色交通為主,限制小汽車使用。主城區以大運量公交為核心,提供多層次公交服務網絡,滿足不同層面的交通需求。古城內建設低碳交通區,即古城內步行、自行車+公交模式。
破解二:新城綠色交通零距離換乘
新城發展機遇難得,應基于綠色交通理念進行規劃設計,堅持綠色交通主導、交通樞紐與周邊用地一體化開發,實現就近上下班、就近上下學、就近購物、就近活動的“四近”目標。外圍新城與主城區通過快速通道(軌道交通、快速公交為主)聯系。提供連續安全溫馨的步行與自行車道,無縫銜接、零距離換乘的交通樞紐,完善的最后一公里設計。
破解三:智能交通推動“公交進社區”
精確分析城市交通極限承載力,恰當地對小汽車的保有和使用進行管理和引導,宏觀調控小汽車的過度增長和不合理使用。科學規劃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的層次和結構,推動“公交進社區”。發揮城市支路網的交通功能,對于不具備機動車通行條件的小街小巷,可開辟為自行車和步行專用通道。
破解四:保證基本停車供給減少路邊停車
完善停車政策,以靜制動,提高中心區停車費率,減少進入中心區的小汽車數量;推行“一車一位”政策,要求購車者自備停車泊位或出具停車泊位證明,適度限制小汽車購買;降低中心區停車配建指標,把配建指標與公共交通掛鉤,鼓勵地鐵站附近的零車位住宅;鼓勵私人機動車節制使用,對符合標準的給予停車優惠。鼓勵私人機動車停車換乘公交出行,收取較低停車費用。提升公交服務,吸引與轉化小汽車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