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會科學院9日發布的《北京公共服務發展報告2013-2014》指出,雖然北京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但每年50-60萬人口的凈流入導致基礎設施遠不能滿足各類承載對象的需求,“超載”現象沒有得到根本上的緩解,而上述問題,直接導致城市病問題進一步惡化。
今日發布的《北京公共服務發展報告2013-2014》為《北京藍皮書》系列之一。報告指出,北京基礎設施建設現狀呈現以下五個特點。
——基礎設施投資呈增長態勢,但難以滿足人口增長的需求
藍皮書指出,總體上看, 2012年北京市基礎設施投資1789.2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2012年為27.7%,處于較高位運行。能源、公共服務業、交通運輸、郵政電信等領域的投資也基本呈逐年增長態勢。然而,北京人口增長更快,2011年常住人口為2018.6萬人,2012年常住人口為2069.3萬人,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74‰。
對此,藍皮書指出,基礎設施按人均占有量來看偏低,資源、能源、環境、交通等領域基礎設施建設不夠支撐人口增長,交通領域包括交通擁堵、地鐵擁擠、公交擁擠等現象沒有得到根本上解決,基本是上是局部有緩解,但總體上還不能滿足人口增長的需求。
——基礎設施建設分布不均衡,“超載”現象嚴重
藍皮書指出,從區域分布看,基礎設施建設分布不均衡,導致產業和人口過度集中在核心城區,教育、醫院、體育文化等基礎設施過度集中在核心區,從客觀上進一步加大了人口膨脹、產業過度集聚、交通擁堵等壓力。
因此,盡管北京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但每年50-60萬人口的凈流入導致基礎設施遠不能滿足各類承載對象的需求,“超載”現象沒有得到根本上的緩解,基本公共服務沒有實現均等化。而基礎設施嚴重超載,直接導致城市病問題進一步惡化。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但難以適應強大的公共交通需求
藍皮書指出,由于北京產業或企業主要集中在四環或五環以內,特別是10號線周邊、國貿CBD等區域寫字樓過于密集、產業集中度過高,人口集中度過高,軌道交通建設不配套、軌道交通密度不夠,加上核心城區的房價高企,租房成本不斷攀升,導致更多的人選擇到遠郊區縣居住,結果導致上下班的“潮汐現象”。由于不能在短時間內增加更多的地鐵線路,地鐵擁擠、公交擁擠、機動車擁堵等現象短時間內難以得到緩解。
——水務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但難以破解水資源短缺問題
藍皮書指出,2012年,北京自來水綜合生產能力2012年達到411萬立方米/日,供水管道達到14029公里,銷售總量為93826萬立方米。從排水和節水情況看,2012年污水處理能力為389萬立方米/日,比2011年提高了20萬立方米/日的處理能力,污水處理率為83%,集中處理率為83%。
然而,藍皮書也指出,盡管北京在水務基礎設施上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從總體上看,北京水資源短缺現象沒有得到根本上的緩解,水危機還將一定時期存在。隨著城市擴張、產業發展和人口膨脹,北京地表水系不斷斷流、干涸,地下水嚴重超采,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北京發展的最大瓶頸。
——能源供應能力不斷提升,但能源環保設施建設效果不夠明顯
藍皮書指出,北京城市規模不斷擴張,產業集聚,人口劇增,導致能源消費總量不斷攀升,能源環保設施建設與人口增長速度不成比例,能源環保設施運行效果不夠理想。
此外,藍皮書還指出,北京在低碳綠色能源、環保設施建設上投入力度不夠,如對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新能源設施建設重視不夠,還沒有發揮低碳綠色能源設施在轉變首都能源消費結構和消費方式的轉型提升作用。
針對上述問題,藍皮書建議,為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北京應增加核心區軌道交通密度,擴大遠郊區縣和周邊省市區的軌道交通覆蓋面;多渠道提高節水能力,加強排水系統建設,提高水資源承載力;加強城市能源配套設施建設,提高低碳新能源比重;重視遠郊區縣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基礎設施對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引導作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與人口、資源與環境協同發展的綜合評價與管理。(白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