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 截至2013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為2114.8萬人,其中常住外來人口為802.7萬人,占38%。和2012年相比,常住外來人口的增速是常住戶籍人口增速近3倍。
昨天,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發布數據顯示,2013年朝陽區常住人口最多,達384.1萬;門頭溝區人最少,只有30.3萬。
常住外來人口超過800萬
據2013年度人口抽樣調查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常住人口為2114.8萬人。其中,常住戶籍人口為1312.1萬人,占常住人口的62%,常住外來人口為802.7萬人,占常住人口的38%。
與2012年相比,常住人口增加了45.5萬人,增速為2.2%;其中,常住戶籍人口增加了16.6萬人,增速為1.3%,常住外來人口增加了28.9萬人,增速為3.7%。這意味著常住外來人口的增速是常住戶籍人口增速近3倍。
根據年齡構成劃分,2013年常住人口中,0至14歲人口200.1萬人,占9.5%;15至64歲人口1720.2萬人,占81.3%;65歲及以上人口194.5萬人,占9.2%。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92.9萬人,占13.9%。全市總撫養比為22.9%,也就是說,每100名勞動年齡人口要負擔近23名非勞動年齡人口。
東西城每平方公里超2萬人
北京統計部門昨天還公布了城市各功能區的人口“家底”。相比之下,城市功能拓展區人口最多,達到1032.2萬人,占48.8%。
統計部門透露,目前,朝陽區人口最多,常住人口為384.1萬人;其次是海淀區,常住人口為357.6萬人;門頭溝區的人最少,只有30.3萬人。
但從常住人口密度來看,核心區人口最稠密,每平方公里超過了2萬人。其中西城區為25787人/平方公里,東城區為21715人/平方公里。
此外,2013年,北京市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6歲及以上人口的35.1%,較2012年提高了3個百分點,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占20.7%。6歲及以上常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6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9.05年)2年。
■ 分析
務工經商成人口流動主要原因
“社會的開放,經濟的發展導致人口城鄉間和城際間的流動。”北京統計部門相關負責人昨日解釋稱,人口遷徙流動的原因主要劃分為經濟型原因和社會型原因兩類。
其中,經濟型原因包括務工經商、工作調動、學習培訓等;社會型原因包括隨遷家屬、投親靠友、婚姻嫁娶、拆遷搬家等。
北京統計部門披露,2013年,從常住外來人口離開戶口登記地原因看,務工經商所占比重高達66.8%,隨遷家屬和學習培訓的比例分別為11.2%和7.1%,而其他原因如投親靠友、婚姻嫁娶等比例均不足5%。
■ 其他關鍵詞
居民生活
人均網購支出是前年2.7倍
數據:2013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6275元,同比增長9.3%,其中城鎮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8310元,同比增長19.2%,增速比2012年提高9.8個百分點。
解讀:統計部門稱,城鎮居民服務性消費增長勢頭表現強勁。主要原因除了居民家庭休閑旅游、文化娛樂等活動日益豐富之外,房租、家政服務等價格上漲,進一步推動了相關服務消費的增長。
數據顯示,2013年城鎮居民人均交通費、交通工具服務、租賃房房租、醫療費、團體旅游支出分別同比增長93.8%、50.4%、89.1%、64.6%、30.0%。同時,2013年北京市城鎮居民家庭“網購”支出大幅增長,人均通過互聯網購買商品或服務支出518元,是2012年2.7倍。
基礎設施
交通運輸業投資占比近四成
數據:2003年以來全市基礎設施投資規模持續擴大,2013年達到1785.7億元,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為25.4%。
解讀:2008年奧運會籌備期間,全市基礎設施投資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曾達到三成,之后就有所降低,但比較穩定,維持在1/4左右。
統計部門發現,交通運輸業和公共服務業投資在基礎設施投資中占比較大。其中,2013年交通運輸業投資完成664.5億元,在基礎設施投資中占比近四成。投資主要用于建成地鐵14號線西段、10號線二期、8號線二期、昌平線與八號線聯絡線4條軌道新線等。公共服務業方面,完成投資451.3億元,占比1/4。
■ 追問
人口疏解措施能否奏效?
專家:長期效果有待觀察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在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中,除了以往都有的GDP、CPI等外,還首次提出常住人口增長速度明顯下降的目標。同時,北京市市長王安順坦言,人口過多是一些特大城市出現“城市病”的一個公認主要原因。
北大人口研究所教授陸杰華表示,近年來,北京人口增速已呈現下降趨勢。不光是2013年,2012年人口增速也比往年要慢。究其原因,他認為同最近一年北京強調大城市人口疏解存在一定關系。
近期,北京已有多個區縣確定人口調控目標,包括豐臺、朝陽、海淀、通州、昌平等。功能和產業調整、治理群租房和城鄉接合部改造,成為各區縣疏解人口主要途徑。多個區縣提出,加快低端業態的退出和集體產業的升級,實現“以業控人”。
陸杰華認為,北京的人口疏解措施“從短期來看,會有一定效果”。比如動批、大紅門等向外遷移,短期會直接形成一些人口向外“稀釋”的現象。但長期來看,是不是能取得預期的效果,還需要再觀察。
人口分布是否合理?
專家:分布同區域發展有關
人口分布上,朝陽區、海淀區人口數量達到了門頭溝區的10倍。而通州、順義、昌平等地的人口也未出現下降。
“北京的人口分布格局近年保持穩定,沒有出現什么變化。”陸杰華表示,人口分布同整個區域發展有關系。比如海淀朝陽的經濟發展比較快,豐臺地域面積大,就會吸引一部分常住人口轉移。
對于通州、順義、昌平、房山等地區,陸杰華認為會形成一個“梯度轉移”的態勢。目前中心城區人口密度過高,需要核心區域功能向外疏解,這個過程會使中心城區的人口逐漸向朝、海、豐轉移;而通州順義昌平等地區的土地開發、產業發展,又會使人口繼續逐漸向這些地區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