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實施以來首張“罰無上限”罰單開出。北京巴布科克·威爾科克斯公司進行露天刷漆作業屢禁不止。依據新條例,當天,北京市環保局向該公司送達處罰書,罰金60萬元。這是大氣條例實施以來北京開出的首張“二次違法加倍處罰”罰單,也是北京大氣類違法行為處罰金額最高的一張罰單。
金山銀山,不如麗水青山。經濟發展后,我們既要“富裕中國”,更需“美麗中國”。我們需要GDP上行,也需面對生活的環境,能夠盡情地深呼吸。這是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寫進去的根由所在。鐘南山院士說過一句話,“大氣污染比非典可怕得多,誰都跑不掉。”空氣對每個人來說,輸送不分等級貴賤,大家嘴唇張合之間,只能平等吸收。因此,一口清新的空氣,一片潔凈的天空,是每個人的期望,也屬每個人的權利。
保護環境,懲治污染,通過加大對污染者的處罰力度,以期震懾后來者,必須牢記社會責任,時時刻刻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視為永遠不能觸碰的一條帶電的“高壓線”。但當前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卻是,這樣的事后重罰,“污點”真的就能有效清除嗎?要清污除垢,必須要將排污企業真正罰痛,痛得他們不敢、不能再次“重整舊山河”、直排或偷排污垢。不過,我們從這篇報道中,難以感覺到這種“痛感”。
這家企業是因露天刷漆而被媒體曝光,及而受重罰。那么,他們為何要露天刷漆,被罰后,他們露天刷漆的“沖動”還會“卷土重來”嗎?這些都需要深度調查企業排污的原因,深度分析如何防止其繼續以身試法。如此“罰后撤兵”,便有“以罰代管”之嫌。這恐非我們簡單推測,近年來,一些地方盲目追求GDP上漲數字,影響并指令環保部門為一些高污染的問題企業大開方便之門。《環境保護法》明確要求:“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但令人憂懼的是,企業環評之時,一些環保部門往往是逛一逛、評一評,就很快過關了。讓一些環評不達標的企業可以正常地投入生產經營。受其侵擾的當地居民只能不斷地舉報,個別案例經媒體曝光造成極壞影響后,環保部門才去“一罰了之”,至于能否徹底阻止企業再次排污,卻鮮見切實舉措。
當孩子健康受到大氣污染不得不進行“防霾武裝”時,當意猶未盡的市民“擰干”已干癟的空氣袋,擠出最后一縷清新空氣時吸入心肺時,我們尤需使出“超常”手段去制止排污企業再次傷民。當前,正常推進的治理,恐已趕不上超常增加的各類城市排放。拿北京市來說,人口十年增加近千萬,并繼續年增60萬左右,僅供暖帶來的排放增量,520萬輛機動車帶來的尾氣排放,可以說就讓城市不堪重負。
一些地方在以前的環境污染治理中,往往是“挖肉補瘡”,打完“突擊戰”就回辦公室寫總結。這種治標不治本的零星戰役,只能使環境污染“新傷未治、舊傷復發”。我們需要頂層設計,需要全員抓起、始終如一。這里僅拿公車停運來說,我們不妨痛下決心,用法治之手果斷廓清所有亂配、超配的公車,并強力卸下“公車私奔”之輪。此類頗具壯士斷腕意味的治本之策,無疑遠比“一次重罰、多次缺位”有實效,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方能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