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7-15 15:28:35
來源:荊楚網 作者:晟達者
萬慶良被調查事發突然。6月26日,萬慶良還曾主持會議,并到廣州市天河區進行調研;但第二天,6月27日,即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組織調查,成為十八大之后,廣東首位落馬的省部級官員。(7月14日 新華網)
十八大以來,隨著機制體系的不斷完善,反腐斗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對于社會大眾來說,一個省部級官員落馬已經不再是那么的令人驚訝了,不過,從能力過人被“火箭提拔”為一方大員到傳言“被調查”,再到看似“蹊蹺”的實質性的落馬,萬慶良的經歷可謂頗覺戲劇感。確實,萬慶良頭頂“有魄力的實干家”、“年富力強”、“最年輕市委書記”等諸多光環,由宣傳部一名普通的干事慢慢步列省部級領導,他不過花了26年,其“驚人能力”可見一斑。
通過梳理萬慶良的升遷軌跡,我們不難發現,無論主政蕉嶺縣、揭陽市還是廣州市,其施政思路一脈相承,大搞城市建設和開發,上馬大項目,其政績頻頻獲得上級的肯定。和萬慶良的思路類似,很多官員貌似都熱愛“狂熱造城”,原南京市長季建業被老百姓稱為“季挖挖”,在他主政南京的幾年內,滿城開挖,把六朝古都變成了個大工地;原河南省政協副主席孫善武在擔任洛陽市領導時,強勢推進舊城改造,“別人不好拆遷的地方,只要孫善武一去,就很快拆光了”,因此被群眾稱為“孫善扒”。那么,官員為何如此熱衷于造城運動呢?如此“通病”有哪些值得警醒的地方?
其實,從本質上講,“造城”之風就像一面棱鏡,不僅反映出了個別地方單一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更是把些許領導唯GDP論英雄的“跑偏”政績觀展露無遺。一些領導重面子輕里子,熱衷于大拆大建、造聲勢、圖虛名,動不動就要給城市冠以一抹多的“名片”,“國際化大都市”“衛星城市”“都市后花園”等等不一而足,各種各樣的“地標建筑”“政績工程”也橫空出世,自然在短期內拉高了GDP,他們便可將其當作自吹自擂的“政績砝碼”。可把心思全然用在了政績工程上,忽略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僅不利于當地產業的良性格局,更不利于長期、有效的保證群眾的根本利益,從長遠上講,實在是不務正業之舉。
更何況,盲目造城、濫建新區的做法,既違背了客觀規律,又忽視了地方發展中的實際情況,其凸顯的矛盾更是不容忽視,一是盲目“求大”“求新”,“大城小區”大同小異,甚至同一城市數個新城功能重疊、重復建設,導致了服務業發展成本過高;二是密集投建,多頭競爭。城市“攤大餅”帶來的路網交通投入不菲,為招商引資和城市的后續發展帶來了巨大壓力;三是土地持續走高出售,“空城”“睡城”等現象卻大范圍存在,地方發展陷入了“土地財政”的怪圈,經濟發展方式與實際脫節,民生工程亦陷入困境。
簡言之,盲目“造城”這樣的跑偏的政績觀與當前所倡導的發展理念格格不入,要及時剎住,正確引導;同時,這也提醒著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政績考核機制,理清發展思路,須知,唯有實實在在的務實舉措方能讓群眾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