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說說。當時為什么要在這兒搞一個客棧,說白了,就是通過旅游了解了麗江古城,以及一些東巴文化,對這兒這么好的山山水水,這么美的城市的留戀,是一種情結。我沒做過什么研究,但我覺得,古城之所以被世界、被咱們頻頻提起要保護,是因為現在人們吃飽了飯、生活水平提高后,有了更高的需求和向往。
我來麗江八次了,就是覺得這里很美。這一次的感覺跟以前體會的那種美多少產生了一種距離。原來的美是一種自然美,比如大研古鎮,原來有很多原住民,不像現在全都成為商鋪了。我還曾看過他們洗街,從前都是當地人自己洗街,現在商戶誰洗街?基本上是環衛工人在洗街了。還有,以前在四方街跳舞是本地人自發的,因為納西族人就喜歡聚在一起,載歌載舞,那種自然的感覺非常好,現在是給錢才跳。那種味道逐漸地變了。這就涉及到古城保護和發展與當地GDP的關系,我覺得這些問題真是值得深入探討。
如果將白沙鎮、束河鎮、大研鎮這三個鎮相比,就會發現,圍城現象出來了,就是城外的人想進來,城里的人想出去。為什么呢?他窮啊,想掙錢。白沙鎮很明顯,一個老宅一年二十萬元就可以租到,但在束河不可能。如果一個古城的原住民不存在了,我認為文化就斷了,外地人是不可能傳承本地文化的。要想傳承,就要在古城發展的同時,協調好原住民的訴求,解決他們的生存問題。比如,我們看到的旅游景點的電瓶車,50元中的30元歸政府,20元歸集體,我覺得這與導游所介紹的玉龍雪山旅游開發中,地方政府與當地百姓由于分配產生的矛盾,老百姓把路給封了,雪山上不去,當地人鬧事相比,多多少少對古城的建設發展和保護來講是一種有益的探索吧。所以,在探討古城保護問題的時候,一定要解決好政府對追求GDP強烈的愿望,以及保護當地居民的利益、傳承地方文化之間的關系。不然,活的文化就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