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加大了環境監管力度。在政策指引下,大量污染企業進行整治,取得了不錯的成效。然而,在個別地區,仍有一些企業無視國家法律法規,不斷挑戰著環境承受能力的底線。
在遼寧凌源市,凌源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凌鋼)稱得上是當地的龍頭企業,它始建于1966年,是集采礦、選礦、冶煉、軋材為一體的鋼鐵聯合企業。經過40多年的成長,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的建設發展,凌鋼從一個年產幾萬噸鋼、名不見經傳的小鋼廠,一躍發展成為了共和國工業企業的500強,企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我國鋼鐵工業的發展和地方經濟的振興做出了巨大貢獻。
就是這樣一個在當地有著巨大影響力的鋼鐵企業,卻被當地村民反映存在著嚴重的污染問題。據當地村民反映,凌鋼自建廠生產以來每天都是黃煙、黑煙不斷,使得當地空氣質量不斷惡化。與此同時,機器的轟鳴聲也造成噪音污染,即使是夜間也從不停工,吵得人難以入睡。到了夏天,污染對當地人的影響則更為明顯,要是開著窗戶,隔著一層紗窗炕上都會落下一層黑鐵粉。顯而易見的是,凌鋼毫無節制的排污,已經嚴重影響當地環境和人們的生產生活。
在走訪期間,凌鋼的污染行為仍未停止。我們發現,凌鋼集團的廠房上一直不間斷地向天空排放著大量的黃色、黑色煙塵,機器運轉所發出的噪音震耳欲聾。
對于凌鋼集團所存在的污染問題,當地人曾經多次向相關部門反映過,但時至今日也沒有得到任何解決。本該履行環境監管義務的相關部門,卻在凌鋼的污染面前集體失聲。久而久之,這幾乎成為一個惡性循環,凌鋼的污染一直持續,當地人的投訴一直進行,而相關部門的置之不理,也一直沒有改變。這種循環的后果,就是當地環境狀況持續惡化,人們的生產生活持續受到影響。
作為遠近聞名的大型企業,凌鋼集團非但沒有以身作則,自覺肩負起治污義務,反而還肆無忌憚的無視國家法律法規,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利益。而在凌鋼的污染問題上,有關部門是不知情還是不作為,也的確值得我們深思。
凌鋼集團的污染“龍頭”地位究竟還要坐多久,我們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