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個專注于藝術影像的國際博覽會,也是亞太地區級別最高的藝術影像博覽會——“上海藝術影像展”于9 月 5日至7 日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為什么這個由世界攝影組織及蒙哥馬利和華誼兄弟時尚共同主辦的展覽選擇上海來舉行這次展覽,個中原因有許多,但是有一點是大家公認的,這就是“上海這座城市既傳統又摩登的迷人氣質與當代攝影完美融合。”
上海是中國攝影的發祥地之一。在中國攝影百年歷史中,上海都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許多著名的攝影師都是從上海走出,如:丁悚、郎靜山、金石聲、莊學本、張才、沙飛、吳印咸、葉淺予等人,他們以各自不同的觀看角度與視覺風格,編織起一部內容豐富的上海視覺記憶史。
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是,攝影師這個群體往往和國際性的大城市密不可分:在紐約,不僅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著名攝影師,而且紐約攝影學院,還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攝影學院,其培養的成功攝影師數量之多,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家學校能望其項背;夜幕下的巴黎,曾經是多少攝影師最鐘愛的地方,而寄居于此的攝影師也最終從巴黎走向了世界。
就攝影史而言,城市無疑是攝影師創作的最好舞臺。在一座有內涵的城市中,光、色調以及其中的人,每時每刻的狀態都不一樣,這些變化對于攝影師來說無疑是最為敏感的。攝影師定格的不僅是畫面中的人物或景物,更是這座城市的脈搏。生活中短暫的驚鴻一瞥,也許就是藝術最感人的那一部分;對于這座城市來說,來自全球的攝影師,他們的作品也讓人們更好地了解這座城市。今天,當專注于藝術影像的國際博覽會來到上海的時候,究竟會如何影響生活在這個城市中的人們呢?
藝術影像雖然不像紀實照片,能夠讓人一下子看懂。但是對于攝影師來說,攝影的過程即是藝術創作,借此表達他們的思想和創意。我們現在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在于缺乏一個系統的標準。許多藝術影像鑒藏的理論都是由海外創立,就連藝術影像的拍賣定價權都在海外,這也難怪在2011年,當著名攝影家安德烈亞斯·古爾斯基拍攝于1999年的《萊茵河Ⅱ》,以433.85萬美元的價格成交時,許多人都感到疑惑,為什么一張被“PS”過的照片還能賣這么高的價錢。
今天,當這么多優秀的當代攝影作品來到申城的時候,無疑給了我們非常好的學習機會。特別是來自全球的攝影名家們更是會在申城進行一系列的講座,能讓我們聽到不同的聲音。記得有人曾經說過,攝影之于城市,不應是一種對于城市景觀的宏大敘事,而應采取某種解剖般的切入方式,抓取代表城市“當下”特質的瞬間。攝影師取什么景,怎么拍,都有很強的主觀性在里面,關鍵是這個相機后面的人到底要做什么,這是每一位觀眾都應該去進行獨立思考的。
雖然展覽只有短短的三天,但是我們期待著人們對于藝術影像的關注,能夠從這三天開始。我們更期待著越來越多的攝影師能在上海尋找到他們創作的靈感,也通過他們的作品來影響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的人們。